欢迎光临太升商网进出口贸易公司!

太升商网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经济与生活

华族习俗-死的别称

2014-06-18

  在古代,“死”的别称不但众多,而且从中能够窥见等级观念,心理活动以及情感色彩。    
   天子之死叫“崩”,“驾崩”的意思是皇帝的车驾崩坏了,    
   诸侯或相当于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称“薨”,    
   大夫之死叫“卒”,这从西周一直到唐宋以前都是如此。    
   唐宋以后,普通百姓死,才敢称“卒”,古时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称“死”。    
   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死”的别称上,出现了诸如归天、厌世、下世、上仙、归净土、入冥,    
   甚至直言下地狱、见阎王、上西天等。    
   革命志士、爱国忠臣、民族英雄,白刃横于前而宁死不屈,为国家赴汤蹈火,其死堪称英烈,    
   人们用殒(殉)国、殉难、殉节、殉命、殉身、捐躯等来称誉他们。    
   对于那些死于非命的奸臣、祸孽、恶人、盗匪贼寇等,    
   往往称其死为毙命、毙、绝、灰灰等。    
   古代人未及15岁而死,称夭,未成年而死,称殇,此外还有短折、夭折等别称。    
   至于杀、诛、戮、醢、战亡、病没、弃市、伏诛、伏法、就义、正典刑、    
   正法、凌迟、戮首、腰斩、寻短见、自经、自缢、自溺、    
   遇害、遇难、牺牲等,都属于死的不同方法,不能视为死的别称。    
   关于“死”的别称,数量最多的还是如下这些大众化的中性别称,    
   诸如亡、殁、没、丧、终、故、逝、殒、不起、绝命、    
   弃手足、弃堂帐、捐馆、捐馆舍、物故、溘逝、    
   弃养、亡躯、作古、谢世、弃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