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印度尼西亚统计局数据,1960年的印尼人均购买力平价GDP819美元(2013年的美元价值)。
此时的印尼人均收入确实相对较低,这个收入水平相当于2013年世界排名倒数第七的尼日尔的水平。
1961年人均购买力增长3.6%,而1962年至1967年这6年时间,人均购买力总体处于负增长状态,这是印尼浪费的6年时间。
这6年是经济体制的倒退政策所致。总体倒退幅度不算大,更接近停滞状态,1967年人均购买力只比1960年少了3.58%,比1961年少了9.3%。
不过,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带来了意识形态的斗争,部分华裔站在了不利的一边,遭到残酷镇压。
动荡结束后,1968年印尼经济走向快速发展道路,当年人均购买力恢复性增加9.2%,这是印尼迄今为止最高的人均购买力增速。
1968年虽然依然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状态,但已经是强弩之末了,随后的1969年只是小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速度。
1968年到1981年这14年时间,人均购买力增长113%,达到1981年的1683美元(同年美国人均购买力为30647美元,英国人均购买力为18829美元,新加坡人均购买力18483美元),年均5.6%。
同期通货膨胀速度保持着小两位数的状态。
1981年人均汇率GDP达到621美元(同年的美元价值估测的数据,同年新加坡为5655美元,菲律宾为797美元)。
1982年人均购买力负增长1.2%。1983年到1997年又是一个连续增长时期,其中1989年到1991年连续三年增速达到7%,这种现象在印尼是罕见的。
这15年时间人均购买力增长近113%,年均5.16%,达到1997年的3537美元。
这个时期的通货膨胀速度明显比上个时期慢了一些,但依然接近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速度。
1997年人均汇率GDP达到1078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