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生活
与印尼归国华侨坎坷的命运大致平行形成的另一条主线,
是仍留在印尼国内的华侨群体的悲惨命运。
印尼1945年独立以后,冷战的国际背景随之迅速进入了这个人口众多、东南亚最大的国家。
最初的政治派别主要分为亲共和反共两大阵营。
作为在印尼经济中比较有影响的人权,
华侨华商们很快就做出了支持左派社会主义政党的政治选择,而且一时间顺风顺水。
但在十多年后,这份未经现代政治实践考验过的政治热情被证明为相当致命。
事实上,印尼的华侨华人大多并非真正信仰马列,
他们只是单纯的爱国,并且表现为在政治态度上与祖国趋同。
他们忽略了自身曾具有殖民者“帮凶”的嫌疑所潜含的巨大风险,
以及在当地人眼里富贵人群形象示人所产生的社会心理问题。
自近代以来,海内外的中国人对政治问题都显得热情有余而经验不足,
并间歇性地表现为左右倾机会主义。
结果在1965年由苏哈托发动的军事政变中,
华人华侨族群竟然被轻易扣上试图发动政变的帽子,
惨遭被屠杀30-50万人的厄运。
那些未遇杀身之祸者大多流离失所,几乎陷入被饿死的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