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升商网进出口贸易公司!

太升商网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投资与市场

中缅油气管道最终是中国居民买单

2015-10-12

    在项目可研和尽职调查上的粗线条,是一些央企的通病,中缅石油管道项目似乎也未逃脱这一窠臼。
  近期,中缅油气管道配套工程的昆明炼化PX项目,遭到诸多市民和民间环保人士的抵制,进退两难。
  对中石油而言,更棘手的并不在此——该跨国项目,至今仍没有可控和足量的上游资源保障。
  中俄、中亚和中哈管道项目,均是从资源国直接引进管道,
    基本属于“资源国-过境国(中亚)-消费国”的标准跨国管道模式,只要双方都遵照协议,资源就有稳定保障。
  中缅油气管道不同。在前期的规划中,已经明确油源完全依靠从中东、非洲等地购入,
    气源也只能部分依靠缅甸境内若开邦沿岸海域的气田。
  据《财经》记者了解,缅甸目前能供给中国的气量规模仅有每年40亿立方米,目前尚无新气田被发现。
    这意味着中缅油气管道每年120亿立方米的输气量,有三分之二必须依靠进口LNG(液化天然气)。
    一些国内学者认为,可将满足该气源的希望,寄托于缅甸的天然气储量。
    有资料称,缅甸天然气储量丰富,居世界第10位,但开发程度较低。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见义不同意此看法,“它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多,在世界连第20位都排不上。”
    在气价方面,如果按亚太市场的JCC价格(日本进口原油综合价格)从中东购买LNG,
    再按国家发改委规定的天然气价在国内销售,巨额亏本就是必然。
  在该项目“外购资源(中东、非洲)-过境国(缅甸)-消费国”的模式中,缅甸主要扮演过境国角色。
    中海油能源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卫东称,“中缅关系再友好,缅甸也只是一个能源通道,无法保障资源的足量和可控。”
    同时,中方每年还要向缅方支付1360万美元的过境费。
    据了解,该管道每输送一吨原油,缅方就会有1美元收益。
  这对中石油回收项目投资显然不利。
    中石油规划总院一专家介绍,所有管道项目投资的回收仅有一条途径,就是向下游用户收取管输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