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关系务实原则的渊源(上)
2015-11-11
随着缅甸的民主转型,中缅关系问题也成了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特别是两国的制度差异在扩大,会不会影响未来的双边关系,甚至造成进一步的对抗?
这里不妨举一个300多年前的引渡案例,作为中缅关系的说明。
在这个案例中,一个中国皇帝被缅甸引渡给了中国。
事情发生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后,明朝的遗老遗少们不甘心失败,在南方立了几个明朝宗室当皇帝,继续与满清对抗。
最后一个被立的叫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登基,史称永历帝。
永历帝登基后,带着群臣东逃西窜,从广东入贵州,再去云南。
公元1659年,永历帝率领臣下从保山、腾冲一带逃入了缅甸境内,几经波折,最终取得了政治避难的资格。
我们略去永历帝在缅甸与缅王发生的种种误会和冲突,
只说缅王最终同意永历帝在那儿安度余生,他是不是就安全了呢?
答案是非也。
实际上,缅甸和中国在当时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引渡规则,
这套引渡规则并非和现在一样是成文的,却得到了双方的认可和遵守。
吴三桂到达云南后,随即向缅甸发出了引渡永历帝的要求。
缅王和臣下讨论是否答应吴三桂的要求。
这时有大臣提出了双方的引渡规则,并援引先例,说:中缅之间有个思任发规则,我们应该按照这个规则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