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死后带来的反思
2015-08-11
李光耀曾在1982年11月15日的政论《搜罗栽培精英分子》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自1959年以来的23年里,
人民行动党就是政府,而政府就是新加坡。一直领导着人民行动党的那批核心党员,并不是长生不老的人物。
我们还可以继续掌舵多几年。不过,能够支持多久却是难以预料的事。”
李光耀的精英治国论不乏可圈点之卓见,他甚至清晰地意识到纯粹精英治国的弊端,
然而他的对治方案却是继续生产更多的精英。问题在于,且不说精英和大众之间需要权力平衡,
精英和精英之间同样需要权力平衡,任何试图独霸的权力──无论是这一派精英还是那一派精英,
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都会给城邦带来灾难,这在历史上早有无数案例可供借鉴。
正是耀眼的成就光环遮蔽了李光耀更远的眼光,他和他的同袍们似乎从未认真思考过比精英治国更重要的问题,
即上述各种力量之间的权力制衡与协调问题,因为这是基于人性本身必须解决的政治问题,
短时期的搁置或许可以,但长期呢?
2011年的大选,人民行动党虽然获得了87个总席位中的81席,但其总得票率却只有60.14%,
是自执政以来得票率最低的一次,而只得了6席的反对党得到的得票率却有39.86%。
这或许多少说明了一点新加坡社会对待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理念的态度,
并没有李光耀及其党的继承人们所期望的那么高。而严刑峻罚型的法治培养出来的表面公民美德,
并不是自由的制度下人们的自由选择,同时它对于创造力的扼杀则更是被诟病已久,
长此以往,新加坡会不会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奴役之邦?
不过,李光耀模式对于一些地理和人口规模不大的地方,
或许可以作为一个成功的过渡性政体看待──尤其对于那些长期被诸如共产主义等政治海洛因严重毒害过的土地可能是剂必要的虎狼药。
只是,倘若镇痛效果取得之后依然不肯停止注射吗啡,那极有可能会是毒瘾上身历无穷劫的危险后果。
至于任何一个大国,正如我前面的那些提问,不知道它有没有借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