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生活
老挝的和尚不像苦行僧那样穷困,对化缘的食物那般重视;也不像中国僧侣,深居山林的超凡脱俗。
他们是人们心中的圣者,老挝男子过了十二岁都可以出家,并且随时都能还俗,寺庙成了他们的教育中心。
佛国老挝的古都琅勃拉邦,在它滚滚而流的湄公河畔,还暗隐着一些鲜为人知的风俗。
月色像银色碎片般洒向流淌的湄公河,照着两旁金碧辉煌的尖顶佛寺,为寺庙增添了几许幽深清冷。
穿插其间的法国殖民地留下的双层建筑,使这古老的老挝第二大城充满了古色古香和东西合璧的色彩。
晨风中,摆卖食品的车子,高高地堆起一盒盒的斋食。
挑着扁担的年轻妇女,也在为游客组成的布施队伍,提供草席、糯米饭和糕果。
布施的旅客和信徒一准备好,依着各自寺庙排好每组约10人的僧侣队伍,便提着钵子,赤着双足,从四面八方列队而来。
在灯光里,化斋僧侣们的黄色袈裟显得特别肃穆。
布施的信徒都是妇女,只等僧侣一到,她们便和参与的旅客,把糯米饭、粽子、饼干、水果等食物依次献给他们。
这是一种信仰,信徒们希望在太阳升起之前,通过布施,将死去亲人的所需由僧侣转达。
自从 1995年12月琅勃拉邦被联合国教文科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时声名大噪。
居住在这一带的许多居民都把房地产卖给了老外。
从此,湄公河不能再为更多布施的子民歌唱,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四方的旅客。
我眼前的日本和欧美旅客,布施成了他们旅游琅勃拉邦的一项节目。
路边多了跪着的虔诚妇女,她们双手合十,等候僧人的到来。
只见一队队排列成行的僧人,拿着钵子沿街行走化缘,接受着她们的布施,
然后,僧侣们回应以列队诵经,场面庄严。
僧人化的都是些耐饥食品。他们吃过早餐,便在庙里打扫、诵经,学习英文和数学。
下午3时过后,便得停止一切进食,直到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