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生活
六七十年代部队援助老挝,全国有五万多人。当时有不少下乡支边的知青参军,也随部队穿上巴特寮军服到了老挝。那时每个团都有几名上海知青,从下乡的省、区参军到部队。我们125团驻防在十四军的思茅,当时有三名上海知青,分别从吉林、贵州、云南参军。还有些昆明、北京、天津、石家庄的知青。
到老挝是从勐腊出国的,驻在老挝丰沙里附近,我们团在国外的番号是720大队。老挝那时尚未和平,经济、文化还非常落后,几乎没有真正的城市,当地的地主住房也就是在破草房四周围些炮弹皮、飞机残骸之金属,生存条件很严酷。
当地种不出蔬菜,籽一撒下去就被蚂蚁截获搬回家了,部队只能吃些罐头食品和干货,常年累月这样吃再加上老挝炎热的气侯,人没有一点胃口。人热得昏头昏脑的,还要防备王宝土匪和美国飞机上的导弹。
知青兵和直接从城市去的城市兵不一样,几年农村生活的煎熬,为人处事都很踏实低调,深受部队干部和农村兵的欢迎。但知青兵和城市兵一样,绝大多数无意留在部队,但要回城则比城市兵艰难得多,因此知青兵工作都很努力,希望将来退伍时部队能帮上一把。后来打沙甸、打越南时,知青兵作战也非常勇敢。
在孟连县的孟阿,还看到一批参加缅共的男女知青兵,勿勿渡过童话般的界河到对岸的缅共东北军区,也有些上海知青,但他们很不愿意与外人交流。四十年了,留在老挝的烈士墓希望有人会去扫。那些年轻的战友,上海的知青兵还经常想起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