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纳淘金的上林人今安在
2016-04-16
一个是拥有巨大黄金储量,以“黄金海岸”著称的非洲国家,
一个是保有淘金传统的中国南方小县城,
加纳与上林,跨越不同种族、文化、语言的差异,
在黄金璀璨光芒的召引下,
两个相距万里的地方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联。
上林淘金客涌进加纳,在陌生的山丘丛林、草原河畔里,
忍受着高温、疲劳、孤独、疾病乃至死亡的折磨和威胁,
从事着一项人类延续了数千年的古老职业——淘金。
2013年6月,加纳政府对黄金矿区进行清理,
在当地淘金的上林人纷纷离开。
时隔三年,是否还有上林人在加纳淘金?
他们的现状如何?
近日,一名广西自由作家莫君来到加纳,
与仍留在当地的上林人接触,
听他们讲述在异国他乡淘金的甜酸苦辣。
在加纳淘金,至少需耗资200多万元人民币。
这笔费用包括:一台价值100多万元的钩机,
几名工人的签证费及机票费,
价值几十万元的沙金机、发电机及其他生产必备品,
租地及赔偿地面上植物的损失也需20多万元……
在矿区开工,如果一天挖出100克左右的黄金,只能平本。
投资200多万元,至少得半年时间才能收回。
“多数情况下,工地的黄金产量较低。一直在150克上下徘徊。”
只有加大机器投入,一天同时有三四台机器开工,
才能在短期内收回成本。
在奥布拉西市郊外,一名名叫“十一”的上林淘金客则说,
2013年6月以前,工地的黄金产量还是很可观的。
一周内可挖出5公斤黄金,相当于现在一个月的产量。
“产量低是有原因的,由于担心当地突然开展清理行动,收缴机器设备,
我们只得间隔开工,且只有一两台机器运作”。
他说,减产的另一个原因还出在管理方面,成本没有压缩下来,
“雇请的黑人工人有时也会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