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纳棉花生产的基本情况
2016-04-27
加纳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西非小国,
第一产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
从业人员68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37%,
主要以种植可可、木薯、玉米等农作物为主。
加纳的气候,除了雨量充足的阿散蒂省和西部地区,
都适合棉花的生长,有400,000公顷的土地适合棉花的种植。
棉花大规模种植始于1968年,
该年加纳成立棉花发展局,
作为一个国家机构,对棉花实行专营政策,
统一规划、收购和销售棉花。
但棉花种植并没有取得预期良好效果,
从1968年至1985年棉花发展局垄断经营权期间,
籽棉的产量平均只有956公吨/年,
1976年籽棉产量10,000公吨,达到这期间的最高峰。
1986年,加纳取消国家垄断经营,
开放棉花生产、销售,实行全面私有化和经济自由化。
该政策对棉花的生产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从1986—1998年,被加纳人称为“棉花爆炸”时期。
籽棉的产量从1986年的956公吨增加到96/97年的24,953公吨,增加25倍;
棉花种植面积从409公顷扩大到28,712公顷,增加69倍,
最高年份(1998年)达到44,770公顷;
单产从每公顷504公斤增加到870公斤。
棉花经营公司从原来的一家到97年增加为9家,
目前有12家公司经营棉花的生产和销售,
加纳棉花有限公司为最大经营公司,占62%的市场份额。
1998年以后,随着加纳经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大量纺织品和服装的低价进口,
对加纳纺织品行业带来很大冲击,
纺织品行业的减产致使对棉花需求的下降,
1999年棉花的收购价格下跌至935美圆/公吨,
相比1997年1650—2000美圆/公吨下跌53%,
农民无利可图,纷纷转种其他农作物。
与此同时,棉花国际市场价格也一路下跌,
2001年市场价格FOB价每公吨660美圆,跌至历史最低点。
2002年加纳籽棉产量15000公吨,皮棉产量约6000公吨。
2/3 的棉花用于出口,主要销往欧共体国、南非等。
加纳的棉花纤维较粗、短,含杂高,
没有具体的质量指标划分,只简单的划分为A级和B级,
虽不能达到生产高质量坯布的要求,
但能够满足生产普通坯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