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升商网进出口贸易公司!

太升商网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1
  • 2
  • 3
  • 4
  • 5

经济专题

由“中国制造”说中国制造业

2014-11-08

    当前“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就是:企业从遍布全球的产品中所获得的利润十分有限,有时甚至不得不亏本经营。
    对于原材料的上涨,企业家的确无能为力,而工资上涨从历史角度来看也属必然,造成“中国制造”困局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政府的短视和私利。
    其一,当初各地政府为了吸引投资纷纷推出优惠措施招商引资,许多更承诺给予免租或大幅减税等落地优惠,期望拉动区内经济,增加就业。
    表面上这种结构并没有太大问题——建厂、募工、生产、出口一切顺理成章,好光景加上低成本(廉价劳动力以及政府补贴)使产品价格富有竞争力。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等同于温水煮青蛙。
    当这些竞争力逐渐消失时,缺乏创新、设计、高品质等特质的“中国制造”在面对更为廉价,以及转型后的发达国家的竞争时,便显得力不从心。
    这一部分责任很大程度归因于政府当初短视的优惠政策,并没有将鼓励企业创新、品质监管放在首位。
    其次,中国政府班子通常五年换届,官员晋升的考核主要取决于管辖地经济的发展,吸引外资,搞产业园、科技园、生物园等一系列大项目是短时间内促进经济发展的捷径,
    一窝蜂的投资最终间接造成了许多行业产能的过剩。
    政策的不稳定更令企业家摸不着头脑,过去一两年广东省主张将高耗能、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迁移,这无疑增加了企业家的成本。
    在大政府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家亦需要花大量时间和新任政府领导增进交流,浪费了本应专注业务的人力和物力。
    现时的金融危机恰恰是“中国制造”转型的一个机遇,解决“中国制造”困局最根本的方法不是进一步出口退税、政府补贴等短期行为,
    而是在更为自由、透明的环境下让企业竞争,无论民企还是国企,在资源的获取上应该平等竞争。
    政府的职责应只在于监督和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企业的创新,才能激励企业对品牌的投入;也只有这样,制造业的转型才会真正开始,“中国制造”才能再一次击败对手,赢得世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