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财经讯:“中国应该向德国学习。”面对当前“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中国纺织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晨风集团董事长尹国新直言,
中国各级政府应该扭转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像德国一样以制造业为根基,致力营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让从事制造业的企业能看到未来。
中国央行今年8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长达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德国因为经济增长缓慢而被称为欧洲的“病人”,
然而2004年以来,德国经济增长明显加快,政府债务率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就业情况持续改观。
2011年,德国经济在G7国家中更是一枝独秀,多项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好于其他G7国家。德国经济再度崛起的原因固然来自多个方面,
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专注于制造业的发展为经济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金融危机前,德国始终专注于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同期德国工业占GDP比重上升了1个百分点,金融、房地产和租赁服务业占GDP比重基本保持不变。
正是对工业制造业发展的这种执着和专注,使得德国免受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痛苦,同时也使得德国凭借工业制造业出口的优势,经济能够快速崛起和率先复苏。
对于中国各地政府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让制造业企业重树信心,
而从企业角度来说,则应该像德国企业一样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改变“中国制造”长期以量取胜的局面,真正实现以质取胜。
从政府角度来讲,从中央高层到各级政府,要站在全球角度考虑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所在,为从事制造业的投资者、企业家,创造良好、宽松的法制环境和安全的投资氛围。
在中国法定税负很高的前提下,政府应该主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减少行政办法,避免腐败滋生。
当前政府要拿出切实措施,增加企业发展动力,用实实在在的财政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管理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教育水平、劳动力素质也在逐步提升,制造业的大部分领域已站在了世界前列。
从长远来看,制造业的存在对于中国,将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