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财经讯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60多年的努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最前期,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在此基础上,又经过30年的奋斗,我们建立起产业规模世界第一的制造业。虽然我们目前还不是制造业第一强国,但已经是制造业第一大国。
工业和制造业的巨大发展,解决了劳动力就业的难题,满足了13亿人口对基本工业品的需求,也创造了我们能够进口先进技术、装备、能源原材料的外汇。
制造业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我们的国民经济创造了很好的环境。
其次,相对比较低的制造成本,也是制造业发展吸引国际投资的重要条件。
但是,这些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过去长期以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
比如综合要素成本,现在已经进入上升的通道,一些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对国际投资吸引力更强。
其次,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制约了制造业进一步的发展。
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大国,世界制造业产出中大概20%是中国输出的,中国制造业想继续扩充难度加大。
我国制造业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经对能源、资源、环境产生巨大压力,这也限制了制造业的扩张。另外,我国制造业研发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之低广为诟病。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各方面的共识。政府已经做出了努力,比如强调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等。
以上重大战略措施,都对提高实体经济的竞争力,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产生了作用,
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是远远没有解决的,我们需要重新考量实体经济,探讨实体经济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