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招商引资、南巡、画圈、眼巴巴望着“血浓于水”,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词“特区”。
当年改革春风,先搞“试验田”,厦门、汕头、深圳、珠海一字排开,等着邪恶的资本主义试验。
时至今日,不少人说香港如果不是靠着大陆就什么都不是。
其实看当年的四块“试验田”,厦门拿得出手的就是大飞生意,珠海不过赌客们一个中转站,汕头就不说了,旁边都成了甲基苯丙胺生产基地,
就深圳长得像个人样,点解?靠的是香港!真到香港出问题,经济衰退,对神州有多大影响?
还是说回海南建省,从广东分离出来,成为神州最大一个“特区”。
这个“特区”又要特什么?还是“试验田”,神州反正除了“民主试验田”是喊口号,
其它啥“土法炼钢”“亩产万斤”“斗私批修”“文攻武卫”等等各种试验都在屁民身上做过一遍了。
88年海南成立特区,等到90年,风波平息,重新开始着眼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出台,正式拉开神州房地产行业序幕。
90年以前,神州土地模式虽然都是“国有”,农村就不说了,现在还那样;城镇里面,群众们要住房怎么办?划拨。
例如X单位人员太多,住房不够,就去给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划拨”一块土地盖宿舍。
宿舍改好,按资排辈,俗称分房。房当然不是你的,组织的,只不过你租住而已,每月组织从工资里面扣房租。
到了90年,开始城镇“国有土地”转让,招拍挂,市场化,神州开发商们终于粉墨登场。
神州的房地产,刚开始从土地“招拍挂”到“卖楼花”,一条龙接盘的香港模式。这香港地产,本身就是世界房地产业里的龙虎药,生猛无比。
中国自解放以来,几十年都没接触过这土地市场化,但是对香港这个东东,估摸着先搞块“试验田”,看看效果。哪块?海南岛。
按理海南孤岛,本来人口就少,人口少,自然住房需(刚)求(需)就小;经济也欠发达,在这个人口稀少的岛上大搞房地产试验,这不存心搞一个地产泡沫爆炸的核试验场??
试验开始,海南岛一夜间涌进数十万人,做什么?开发房地产。要知道当年海南岛的本地人口才600多万,还不够现在一个城市多。
一下来了几十万“开发商”,大街上丢一板砖能砸倒几个同行。
最高峰海南岛上光房地产公司就有两万多家,等到南巡时候,伟光正向神州传达了《学习邓重要讲话的通知》,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一时岛上人头攒动,盛况空前。
其实这几十万“开发商”,都是些什么成分?
一般三类,一类先知先觉的有为青年,如现在粉粉粉丝特特别多的潘总,一类就是各类党政军单位机关特派代表,还有一类,跳过不说。
潘总他们就不说了,其中情节大家耳熟能详,单说这个党政军代表,哪里来?神州各地单位机关,点解这些人跑来当“开发商”?
原因很简单,价格闯关,物价膨胀,但是老实说,毕竟邓大人陈会计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历过当年“打老虎”时期的法币金圆券,知道这印钞机开太猛,洪水滔天。
但是物价飞涨,内务府六扇门各级军头,总不能不涨工资吧,涨工资,财政没钱,怎么办,欠着。
90年代初,神州确实陷入严重财政赤字,拖欠工资,最典型的就是臭老九。
财政赤字,又不想乱开印钞机,怎么办?再复习当时一个专有名词“下海”,不光行政机关,连军队,都放到社会刨食,“自筹资金”。
所以这里一大部分,也就成了当年海南试验田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