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仿制药落后于印度的主要原因是发改委借口避免过热而进行的控制。
为了避免一个产品上百家单位的集中申报生产造成生产和研发资源的浪费,
国家在首仿药和其他仿制药上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宏观调控策略。
就价格而言,2012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开征求意见的新版《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
通过定价和审批制度相结合来调控仿制药过热,具体包括:对在专利药品保护期结束后国内前三个仿制上市的药品,
首仿药可在统一定价上浮30%基础内进行单独定价,二仿和三仿药定价则可为首仿药价格的90%和81%。
因此对于规模较大的药企来说,首要的就是加大首仿药的研制和开发。
国内药企的研发投入在近几年实际上是增加了,因为可以供仿制的品种多了,所以它们会加大投入研制更多品种的仿制药,抢占市场。
根据复星医药在今年8月公布的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研发费用达到2.5亿,较去年同期增长54.56%,
公告中解释:这些研发费用多用于“仿创结合”的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