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之前,在西方国家喝牛奶的人并不多。原先只有北欧的部分民族有喝牛奶的传统。
1910年代中期,欧洲科学家发现吃动物蛋白质食物能够使孩子长得快,但是,他们接着发现吃动物蛋白质会提前衰亡和易患疾病。
正在开拓市场的肉食蛋奶企业便以动物蛋白质为亮点大打广告,宣扬动物蛋白质的好处,但隐瞒了吃动物肉将会缩短生命的事实。
说实在的,宣扬肉食、禽蛋富含蛋白质并非瞎吹,肉食、禽蛋的蛋白质含量达到15%至25%,
但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只有3%,低得说不出口,可是奶品企业不管这些,他们跟着糊吹。
他们创作了一句最美妙的广告词:“牛奶不就是最理想的儿童食品吗?”他们巧妙地回避了牛奶蛋白质不足的事实。
1920英国牛奶制造商通过学校以低廉的价格向小学生贩售牛奶,使牛奶大为普及;1934年他们又成功游说政府在全国小学生中推行喝奶;
1940年小学生在校喝奶的政策传到美国,1957年美国国会更把喝奶政策延伸到幼稚园、托儿所、医疗中心、夏令营。
1960年喝奶之风传到日本,日本全国小学实行免费喝奶。进而世界各国竞相喝奶。
喝奶之风无疑是一次没有理性的跟风行动,也是牛奶商营销策划、游说政府、广告轮番轰炸的杰作。
在肉食奶品商的营销炒作下,西方人的餐桌上蔬菜不见了,全部换上肉蛋奶品。可是到1960年代,问题暴露出来了:全民缺钙。
美国50岁以上的妇女的髋骨骨折成为普遍现象。缺钙就得补钙。于是,补钙成了全民行动。
已经忘记素菜的西方人只能在荤菜里寻找钙。牛奶含钙量虽不高,但与钙含量几乎为零的肉食蛋类比,要高。
补钙成了牛奶登峰造极的新亮点。补钙,喝奶,医生和人们好象着了魔。奶业的兴旺如日中天。
可是十年过去了,人们缺钙的情况更加严重了。尤其令人恐慌的是,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病、脑中风、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如洪水一样朝人们直奔而来。
美国财政被医疗牵累,不堪负荷。美国国会慌忙为此设立营养特别委员会,组织科学家进行营养与疾病调查。
营养学家走出欧美,来到亚洲、非洲调查,发现从来不喝牛奶,很少吃肉食的亚非人民根本不存在缺钙,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的发病率比欧美低几十倍。
1977年美国国会发布震惊世界的“麦高文营养报告”,报告以长达五千多页的翔实资料证明肉食蛋奶使人百病丛生,而五谷蔬菜给人带来稳定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