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为什么拼命救房地产?(上)
2015-04-01
纸上建筑 于 2015/4/1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经济学家马光远有一句名言:政府与房地产是真爱。房地产的老板们也都有一个信念:楼市不行的时候,政府一定会救市。
为神马?原因很简单,卖地收入撑起了地方财政的半壁江山,如果土地财政难以为继,首先破产的可不是房地产老板。
在各方毋庸置疑的“强烈预期”之下,全国版最强救市措施如约出台,日前住建部、央行、财政部等同时发布:
二套房首付比例调低至40%(之前是60%~70%),二手房营业税免征年限调低为2年(之前是5年),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比例降为20%……
救市是意料之中的,但这救市力度远远超出预期。
之所以称它是“最强救市”,因为其幅度可谓一杆子到底,没有再降的余地了,再降就是零首付了,对自住型购房也没有了更多意义。
背着抱着一般沉,普通人买房怎么还不得掏个二成到四成的首付,否则全额贷款50年,难道做一辈子房奴?
救市力度这么大却不好意思直说——经济学家马光远自述接到了某媒约稿,却不允许解读为“救市”。
业界人士不得不喜极而忧——尼玛慢点来啊,力度这么猛岂不是等于承认房地产真不行了?特么快咽气的时候才打强心针呢!
老百姓也是这么想的。炒房的,炒的是预期,自住的,买的是实惠。
目前库存高企、市场低迷、价格却依然坚挺,实惠在哪里?
上面说本次政策调整,是想释放居民的“改善性需求”,而不是鼓励炒房。
没错,挣大钱的都已经撤了,现在是忽悠百姓出来接最后一棒的时间了。
然而,政策实操上看,营业税2年免征释放的其实是投资炒房需求。
如果真是老百姓“改善性需求”的话,第一套房谁不得至少住5年的?
更别说大都是买的期房,头两年房子还在大坑里呢,满打满算也就住了2、3年,“改善需求”有那么快么?再快也得赶得上攒钱吧?
——5年内征收营业税其实影响不到自住型住房,而抑制的正是炒房、投资热情。
而2年恰好是炒房客换手获益的最佳时机,再短呢也没意义了,就算1年免征,房价还没涨呢,怎么也得囤个2、3年。政策一竿子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