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升商网进出口贸易公司!

太升商网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1
  • 2
  • 3
  • 4
  • 5

经济专题

中国股市为何这么“牛”(下)

2015-04-21

    股市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可惜这一基本常识不是中国股市的常识。
    中国股市早就成了政府坐庄的轮盘赌。政府坐庄的好处是税收,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中,只有约20个国家(地区)在收取证券交易税,
    其中又只有澳大利亚、中国(包括香港)采用双向征收证券交易税模式。
    政府作为庄家,2014年征收的证券交易印花税高达667亿元。 
  但是,如果以为政府之手大力推升股市就是为了这点好处,那想法真是太小家子气了。
    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圈住热钱,减少流动性对中国金融秩序的冲击。 
    这些年来,中国成了世界第一大印钞机,2003-2013年的10 年间,基础货币增加88万亿元人民币,外汇资产增加了3.4万亿美元,基础货币投放的增量全部来自外汇占款。
    截至2014年底,外汇资产占了中国央行总资产的80%,其次是政府债券和央行贷款。
    中国的货币政策完全受困于外汇储备而丧失了其自身的独立性,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成为央行冲销外汇流入的主要政策工具。
    从2004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多达40次。近两年加国内储蓄增多、投资减缓,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困境。
    由于冲销工具极少,深谙中国金融情势的央行行长周小川终于筹思出一个冲销办法,这就是他于2010年11月5日在财新峰会提出的“池子理论”,
    大意是:为了应对短期投机性资本即热钱流入,要加固防洪堤;对已经进入国内的热钱,要筑好蓄水池。
    “池子理论”提出之后,引起财经界广泛关注。 
    这个理论浅显易懂。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在此打个比方:长江万里,不断有各种洪涝灾害,尽管有洞庭湖与鄱阳湖作为泄洪与蓄水池,
    但还得时时修整河道、筑堤修坝,通过引洪分流去防治洪涝灾害。同理,流动性过剩有如中国金融的洪涝灾害,央行也得筑池分洪引流。
    可以说,这个“池子理论”是中国央行及其货币政策面临严重困境的情境产品,它成功地解决了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面对的“流动性过剩”困境。
    如果要用非常通俗的方式解释这个池子是什么,那就是:过去十多年,房地产成功地消解了流动性;房地产进入低谷后,股市成了新的池子。 
    “池子”里的水有涨有枯,在“池子”里戏水的人,当然也有赚有赔。
    中国人在股市中亏了往往不服气,原因在于中国股市从诞生以来就是政策市,一些有内部消息的人永远都是赢家。(作者何清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