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从本质上看“人造鬼城”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当在普遍对城市“拔苗助长”时,或许需要体验一下慢节奏,远离没有生命力和人气的“新城”政绩。
从规律上讲,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城市化进程与产业化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只有产业化先行,解决了人们就业的问题,基础设施配套跟上,解决了人们的生活问题,人们才愿意选择就地城市化,
才会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城市化的加速。
城镇化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布局上要有一个长远眼光,要为子孙万代考虑。
城镇化的精髓,并不在于建起多少房子,而在于生活于其间的人,脱离了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全新的形式实现了就业,
并且当地的产业实现了良性循环的自我造血功能,这才叫真正的城镇化。
城市化不应是“单兵作战”,应是同步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其关键之处,在于必须实现“产城结合”,以就业吸引人群,以服务业来创造城市生活等,这样才能使得城市具有生命力,
否则只能是“有城无业”,最终沦为“鬼城”。
城市化首先是人的城市化,而非人造的城市化,但人的城市化源于人性,人造的城市化源于权力。
所以,要避免新的灾难不断产生,就必须有新的机制强迫政府走出“土地经济”,
真正将广泛的公众意见吸纳到理性决策系统之中,返利于民,回归“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初衷。否则,“鬼城”终不可避免。
城镇化的正确顺序是先有“市”再有“城”,但是很多地方却本末倒置,做着先造“城”后引“市”的美梦。
政府一心想争业绩,便先制作出一张产城规划蓝图,再盖上一批住宅。然而此后的工作做得却着实不到位,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
这样的下场就是新城地区的经济发展后续动力不足,最终衰落也是在所难免的。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实质上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一次重大调整,是制度层面的一次大改革。
这种改革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面临极大的挑战,要做好较长阵痛期的准备。
一是要加大房价的调控力度,让房价从投资属性回归消费、人居属性;
二是加大户籍改革、就业、医疗、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 解决人的城市化问题;
三是以交通为核心,连接形成真正的城市圈,方便产业和人口的迁徙与聚集。
如鄂尔多斯,在本身人口规模有限的情况下,不通过城际快速铁路形成真正的 “呼包鄂银榆”城市群,
没有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就难以让移民定居下来,就不可能提高聚集度,不仅解决不了“鬼城”现状,反而可能加剧。
城市化让全社会都成“城市人”是一种幸事;高楼大厦让许多城市成“鬼城”是一件“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