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会否出现通缩?(一)
2015-05-26
当前,中国经济正迅速降温。尽管中国在过去6个月里三次降息,但随着中国的通缩进一步加剧,其实际资金成本已飙升至金融危机结束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此背景下,中国是否会出现超级收缩?如今,中国正面临着来自欧美方面的通缩压力。
美国的CPI自2014年5月的高点2.1以来不断下降,直至2015年3月的-0.1%,其中1月为-0.1%。
欧洲则显示出更为严重的通缩趋势,CPI自2013年5月起就一路下滑,在2014年12月后的4个月连续为负。
美国PPI自2011年7月开始出现下行趋势,2014年12月进入负值区间,目前已连续4个月为负。
欧洲PPI自2012年1月后始终维持在0左右徘徊,其中一半的月份出现负值,2014年12月降至-1.00%以下,目前为-2.8%。
随着全球贸易壁垒的拆除步伐不断前迈,加之套利等存在,使得国际间相同的可贸产品逐渐回归一价定律,也即同产品应有相同的价格。
因此,我国物价走势和国际主要经济体趋同。
以大宗商品为例,近一年,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铝等期货价格和国外主要交易所的相关性均在90%左右,
农产品期货如棉花等期货和国外主要交易所的相关性也在90%以上。
另一方面,中国能源、原材料的对外依存度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比如,当前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约60%,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最近几年均维持在50%至60%之间。
因此它们价格的波动,势必传导至国内商品的价格波动上。
由此可以看出,在全球经济逐步一体化的前提之下,国与国之间的通胀可以实现"输入"效应。
外围经济体的通胀状况低迷将势必影响中国通胀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