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会否出现通缩?(四)
2015-05-26
去年以来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GDP增速也创下了1991年以来的新低,降至7.4%,第四季度降至7.3%,
不论从GDP增速、投资规模、发用电量、外贸活跃度等实体经济指标,或是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量、利率水平等金融指标,
还是PMI、消费者信心指数等先行指标来看,我国宏观经济都处在"双去"(去产能、去杠杆)叠加、"三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并存的状态。
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制造业投资中占比最大的9个主要行业投资的累计增速均不同程度地下滑,
其中,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设备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增速的降幅都较大,对总需求产生抑制性作用。
自2012年以来,中国公共债务占GDP比例以每年8-13个百分点的速度加速上升,远远高于过去10年来平均每年升幅4个百分点的水平。
其中,中国非金融部门(居民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杠杆率上升速度最快。
目前,中国非金融部门的债务比率已经远超90%的国际警戒线。
根据2013年6月审计署公布的数据,2015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到期1.8万亿,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到期约3200亿,总计到期债务约为2.1万亿。
Wind口径统计的2015年城投债到期规模约6400亿,较2014年增长68%,而即将到来的2015年二季度就是城投债大量到期的高峰。
张茉楠表示,经济持续下行导致政府和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恶化,"去杠杆化"进程将使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收缩,
资本溢价风险放大导致借贷能力下降。
她认为,由于风险偏好的改变,"现金为王"成为人们更多的选择,这直接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造成名义利率下降,
供给出清要通过价格降低来实现,因此寄希望于靠货币宽松恐难根本缓解经济紧缩和通缩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