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为什么“保股市”?
2015-06-10
作者:冼岩
在整体经济下行态势下的这一轮牛市,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特征。
不断出台多项刺激政策,更重要的是,政策出台的时机——每当股市略有波折,救市措施马上适时而至。
这种“及时雨”一样的慷慨,给公众释放了明确的信息:政府要“保股市”。
政府为什么“保股市”?可以说,“保股市”是本届政府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经济战略动作,
它标志着政府找到了帮助经济走出当前困境、重拾增长动力的新思路。
当前经济的根本困境有二:一是包袱沉重(政府债务,金融隐患),可能酿发危机;
二是动力衰竭,低成本优势主导的对外出口和政府主导的投资推动,都遭遇多重困难,后继乏力。
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基本格局已发生根本改变,要走出困境,重拾动力,必须另辟蹊径。
“保股市”就是本届政府找到的新出路。
“保股市”背后即将出台的配套措施是增发货币,主动制造通货膨胀——终于要用到这一招了!
一直以来,通货膨胀一方面无可避免,另一方面又被视为洪水猛兽。
因为它可能冲击和破坏整个经济秩序及稳定,所以主动性通货膨胀一直是保留到最后,不得已情况下才会祭出的绝招,如俄罗斯的休克疗法,美国的量化宽松。
但通货膨胀,尤其是政府主动增发货币导致的通货膨胀,确实是解决中国经济当下难题的对症之方:
不但政府债务和金融危机将迎刃而解,更重要的是,政府主导型投资可借此摆脱束缚和隐患,卷土重来。
中国经济又可以重新回到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快车道,这也是中国各经济主体最熟悉、最能够发挥中国多项优势的发展轨道。
现在有个时髦名词叫“潜在经济增长率”,其实质就是只考虑供给能力、不考虑需求约束的经济增长率。
政府主导投资推动经济,就是一种促使潜在经济增长率最大化的发展方式。
但潜在经济增长率不等于现实经济增长率,供给上去了,需求怎么办?
通货膨胀必然降低民众的消费能力,甚至影响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这也是这一绝招往往引而不发的关键原因。
因此,在实施通货膨胀的同时或之前,必须大幅提高民众的收入与财富。
在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已经岌岌可危的背景下,提工资并非可选项,而且缓不济急。
于是,“提股市”就成了最具可行、副作用和阻力最小的可选项。
因此,此轮牛市的实质是政府主导的“乾坤大挪移”——股市大牛加上随之将来的通货膨胀,
不但可一下子将政府和企业的债务、金融隐患都挪没了,而且将实现居民财富账面上的普遍增长。
现在多个主要城市先后公布的居民平均从股市赢利多少万的数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实际上,它还是一次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进入得早,操作得好,原来财富分配上的输家可能成为赢家;
进入得迟,操作不当,当通货膨胀来袭时,原来的赢家亦可能沦为输家。
如此就怪不得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奔赴股市,牛市的基础亦因之越来越夯实。
由此观之,这一轮牛市还远没有到尽头,它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至少在6000点之前,不会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