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升商网进出口贸易公司!

太升商网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1
  • 2
  • 3
  • 4
  • 5

经济专题

中国房地产的“泡沫”

2014-09-01

    2012年底以来,国内一线城市及热点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国务院再次出台强力措施调控房地产市场。
    同时,高房价也再次引发了中国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的讨论。
    中国的房地产到底是数量的“泡沫”还是价格的“泡沫”?总结国内外的各种研究,支持中国房地产泡沫论的证据有二:
    其一是各地不断出现的“鬼城”,其二是过高的房价收入比。
    两种情况──至少在部分地区──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前者是量的“泡沫”,后者则是价的“泡沫”。
    “鬼城”意味着供大于求,而过高的房价收入比则对应供小于求。
    两个现象不可能同时存在,在商品房供给过剩的地区,过高的房价收入比是很难维持的。
    鬼城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较早的例子是鄂尔多斯,最新的例子是常州、营口等等。
    过高的房价收入比则均指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这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区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割裂。
    “鬼城”源于三四线城市地方政府的造城运动。
    地方政府将级差地租作为城市化的启动资金,并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进一步提升土地的价值。
    在这些城市中,土地的供给是极具弹性的,地方政府办公地址的迁移或大型企业的迁入,
    往往伴随着当地公共资源的重新配置,由此形成诸多“新城”。
    客观地说,三四线城市房价相对于居民收入水平来说并不离谱,但这些城市没有外来人口的集聚效应,
    中等收入家庭拥有两套甚至更多住房的情况也非常普遍。
    由于需求基本饱和,供给的大规模扩张非常容易形成“鬼城”。
    在人口红利日渐消失的情况下,三四线城市的过度供给的确是中国房地产面临的最大风险。
    相反,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线城市的人口聚集效应不断增强。
    一线城市的主城区不仅是地区乃至全国的行政和商务中心,更集中了核心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
    这些地区的土地供给极度缺乏弹性,“摊大饼”方式形成的新城区缺少产业支撑,
    工作上的交通时间成本极高,生活上也缺乏优质的公共资源,最终只能沦为“睡城”。
    由于缺乏有效供给,一线城市的商品住宅只能遵循价高者得的拍卖原理,
    高企的房价收入比反映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居民的贫富差距。
    因此,一线城市房价的“泡沫”本质上不是房地产的问题,而是城市规划和贫富差距的问题。
    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是历史、政治和经济因素共同积淀的产物,城市规划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转自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