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考察广东并承诺“改革不停顿”后,人们的期望被引燃。
其他人可能会问:何时开始的改革?看起来新领导们似乎没有提供什么具体的政策线索。
看起来我们可以预期现行政策会延续,暂时不会出现重大调整。
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同比仅增长1%,凸显出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出口下滑,中国经济需要一个新的增长引擎。
中国出口增速动辄20%以上的日子不太可能重现。
成本的上升意味着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开始不敌成本更低的地方。
比如,耐克目前在越南生产的运动鞋比在中国内地生产的要多。
似乎人人都赞同的一个解决方法是,扩大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
但这一点仅凭政策上的微调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中国经济模式的痼疾是国有行业的主导地位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这种主导地位使资金流入国有行业和固定资产投资。
由此产生的经济中,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下滑至仅35%。
相比之下,在美国,个人消费所占的比重是中国的两倍。
相比之下,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在50%左右。
这或许催生了一些惊人的经济增长数据,但也带来了众多不良副作用。
过多资源被用于投资后出现的工业产能过剩现象。
不过,从中国众多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到数以千百万套无人居住的住宅,都可以体现出这种失真状况。
目前为止,中国当局似乎更关注于重新计算消费数据,而不是恢复经济平衡。
国家统计局最近把政府和民间消费加在一起,发现今年前三个季度的消费比重达到了55%。
虽然政府支出到最后确实有可能变成消费。
中国政府主导的经济似乎也在享受它自己的信贷泡沫。
但是,低效国有企业很难保证中国经济是在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中国近期信贷猛增的同时,投资回报率大幅下降。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回报率已经从2007年的15.6%下降到2012年的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