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猫眼看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陈刚
“鬼城”似乎曾是鄂尔多斯、温州等中国某些特定地区的专利,但如今看来,谁也不要嘲笑谁。
从南到北、从东往西的各类大、中、小城市上,包括一线的北京上海等城市,
快速崛起了不少规模宏大却又无人居住的“空城”、“鬼城”。
虽然中国地方财政最终由中央财政兜底,不至于陷入美国式破产境地,
但巨额地方债务可能引发的恶性通货膨胀却是真实存在的经济、社会风险。
这些鬼城的建造是在数亿中国农民进城工作、生活的玫瑰色“城镇化”憧憬下进行的,
可没想到的是楼造好了、人却没来。
一方面户籍制度造成大量新进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的诸多不便和各种不平等待遇,严重打击了后来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金融危机后产业发展的新特点,中国的大量城市,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
许多城市从产业上讲并不能吸纳太多从农村转入的新劳动力,这种现象在中国广袤的中西部显得特别明显。
在很多大陆城市,年轻人的就业局限于“两员”——服务员或是公务员。
公务员门槛过高,很多人可望不可及;服务员薪水太低,且工作极不稳定。
虽然政府希望能够将数亿更多的农业人口较为平均地疏导到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去,
但现实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布局却不支持这种一厢情愿的中国式城镇化。
事实上,中国大量城市缺乏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造成指令性“城镇化”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缺乏实体产业的配套,成为大量培育“鬼城”、“空城”的绝佳土壤。
从客观上讲,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遭遇的瓶颈是和中国产业升级失败、居民消费低迷以及户籍改革迟缓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在这些因素没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建再多的楼房和城镇都是空楼和空城。
在中国鬼城已经频频出现的背景下,官员们还在更宏伟的蓝图上规划着海量的城市群和新城镇,
这不仅让人感慨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的情节还在影响着中国官员的发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