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升商网进出口贸易公司!

太升商网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1
  • 2
  • 3
  • 4
  • 5

东盟资讯

漂离海外的华人社会

2015-07-25

  在海峡华人社会中,男性被称为峇峇(baba),女性则被称为娘惹(nyonya)。他们所说的语言乍听之下有点像马来语,同时又有许多貌似闽南方言的词汇。这是因为早期移民当中以闽南籍居多,长期处在马来语环境里也使得他们的下一代在语言上逐渐被同化,最后演变成独树一格的峇峇马来话。

  若想更直观地了解海峡华人的文化融合现象,不妨试试品尝马六甲的娘惹美食。经过几百年的文化交融过程,土生华人在烹煮食物时,巧妙地运用了南洋的马来式调味料,糅合中国式的烹调法,味道以酸辣为主,酸中带辣,辣中带甜,令人回味无穷。

  在马六甲,每一户海峡华人家庭都有自己的拿手好菜,但对于其文化传统的坚持却往往表现出一致的固执。以服装为例,早年的娘惹爱穿具有马来风格、色彩鲜艳款式花俏的丝织上衣与马来围裙,搭配各式精美的针绣手提袋和镶珠鞋。如果有幸成为新娘,婚礼上的娘惹礼服却必然是一套恪守中国传统的凤冠霞披,婚礼前后的礼数规矩,举凡过文定、过大礼、择吉日、迎亲拜天地等诸多细节,无论如何繁琐,都不敢恣意疏漏。

  即使到了今天,对于穿着简化了的中式或西式礼服的海峡华人眷侣们,这一套礼俗仍然获得延续。再如其信仰方面,很多海峡华人家庭都保留了完整的祭祖习惯,并且会在家中神坛供桌前摆放关公和观音像,过年过节也会到庙里敬香参拜,每逢春节还会找人代写春联,所有家庭成员都必须出席的除夕夜团圆饭,以及大年初一向长辈行的跪叩礼。这些因为历史因素而无奈失去了方块字理解能力的海峡华人,至今仍比任何人都更坚持将先辈的传统流传下来。

  在横跨古城的马六甲河上,有一条名叫金声桥的混凝土结构桥梁。追溯其前身,那是在1862年,由当时华人领袖陈金声出资修建的。陈金声是当时新加坡与马六甲一带影响力极大的商人,今天新加坡的平民医疗机构陈笃生医院以及最早的华文义塾——萃英书院,都是当年由他出资出力创办的。

  在金声桥斜对面,在维多利亚女皇喷水池、荷兰红屋与古教堂的陪伴下,还有一座三层瓦顶的钟楼,是陈金声之子陈明水1883年捐建的。

  跨过金声桥,可以见到几间售卖海南鸡饭的饭馆。所谓海南鸡饭是马六甲特色的华人佳肴,顾名思义,它与新马一带常见的鸡饭不同的地方便是多了一道工序,将加入鸡汤蒸煮过的鸡饭捏成小圆球状的饭团,配上香滑的鸡肉,佐以特制的辣椒酱食用。据说这驰名东南亚的海南鸡饭其实起源自海南的四大名菜之一的文昌鸡,是19世纪后期掀起的移民浪潮中,由海南籍人士带到南洋去的家乡风味。

  这些在清末民初抵达南洋谋生的华人移民被称为新客(Sinkeh),是相对于早年便定居本地的海峡华人“老客”而言的。新客社群的出现与壮大改变了原有的海峡华人社会结构和思考方式,随着时局变迁,海峡华人也开始关注并参与到近现代中国时局发展当中,社群中出现了如林文庆、辜鸿铭、伍连德等名人,都在中国历史的脉络中留下了不少痕迹。

  马六甲古城区里,有一条以马来西亚开国元老陈祯禄爵士命名的古街,道路两侧有着成排 19 世纪马六甲土生华人的店面与私宅。这些结构独特的殖民时期老屋,从正面看来显得窄促,进到屋内却感觉十分宽敞。为了解决屋子狭长的结构所带来的晦暗问题,屋里至少会有一口天井,保持屋内的明亮通风。

  屋内的摆设有融合了中英风格的木制家私,还有许多从中国订制进口的高级瓷器。陈祯禄出身在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马六甲海峡华人家庭,从小接受英文教育,只懂得英文和马来文;同时他又醉心于四书五经与儒家学说,还特地请人替他翻译四大名著,熟读于心。1949年,他出任马华公会的首任总会长,与其它友族政党共同争取马来亚脱离英殖民统治,并在独立前夕替超过100万华人争取到公民权,成为马来亚公民。

  2008年7月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马六甲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里。入选世遗行列,意味着国际社会对马六甲历史意涵与文化遗产的认同,同时也让世人有机会更深入了解这个处在海上十字路口,数百年来不断融合各种文化的历史名城。古城的历史由海开始,今后也将流传海外。(文/莫家浩 来源:国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