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资讯
印尼华族群体或华社的文化社会活动,经常吸引许多人。为了认识印尼华人,更多理解华人内部的的差异或矛盾,需要独特的方法。为了进行分析的需要,把它分成三类;
第一类,根据次文化的群体:客家、福建、潮州、陈氏,苏氏等等。
第二类,根据(中国)同乡的群体:广东、南安、海南和福建。
第三类,根据专业或商业的群体,像印尼中华总商会 (PERPIT)和印尼中华商会(PERMIT)。印尼华人群体的分类特点是根据社会关系的,每个人的地位和与影响力。
每一个印尼中华总商会(专业团体)成员的祖宗来自广东(同乡团体)和属于客家(次文化族群),这样,就自动的具有三类的权利和地位。
在某些场合,这是有效的联络渠道,来舒解由于利益分歧引起紧张的关系。2009年10月,华文媒体热烈报导了印尼华社的分歧,像印尼中华总商会内部的争执,客家团体的利益摩擦和印尼广东团体的震动。
近来像雨后春笋那样出现印尼华族的团体,也能够视为联盟组织的发展形式,在法律保护的组织之下,它是与狭隘文化紧密相连的抬柱。如果这样的看法没有错,那末初步的结论是印尼的华人文化正在自己的族群中兴起和发展起来。
在华文,华侨是正在外国侨居的中国公民,他们肯定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华是中华 (一个族群的名称),侨是居住或暂时居住在外国。在印尼的华侨将被视为联系印尼和中国的桥梁。如果这样理解从哲学来看,没有永恒的朋友或敌人,永恒的只是利益,那末华侨作为一座桥,基本上是非常脆弱的。华侨的存在经常取决于印尼与中国双边关系的良好或恶劣。
根据以上的分析,那末,对印尼华族最合乎逻辑和安全的做法是“落地生根”。它与明智的谚言是相近的,“立什么地,顶什么天”。印尼华人公民应该下定决心,不要再犹疑不决,效忠这个他们与子孙后代居住的国家利益。道理是很简单的,不要忘记历史,更不要做出以人权的名义,会引起历史重复的事情,因为我们不是单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作者维查雅 L(WijayaL)硕士是“族群和谐和中华性研究机构”主席)黄秉南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