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升商网进出口贸易公司!

太升商网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1
  • 2
  • 3
  • 4
  • 5

经济专题

外汇储备救不了银行业

2014-09-01

    人们越来越一致地认為﹐中国银行业已经陷入麻烦之中。
    由於过去几年在政府引导的信贷洪流中过度扩张﹐银行现在必须直面严重的坏账问题。
    20世纪90年代晚期﹐中国政府上次面临银行业危机的时候﹐
    不良贷款总额达到人民币4万亿元以上,超过整体经济规模的三分之一和国家财政支出的四倍。
    当时的问题对於政策制定者来说十分艰巨﹐但最终还是可控的。
    他们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向外部投资者出售部分股权融资﹐
    而最重要的是利用了国家的外汇储备。
    但从那时候以来﹐中国经济规模已增长三倍﹐银行表内贷款也达到了经济规模的130%。
    随著不良贷款不可避免地增加﹐其规模将很快变得不可控制。
    在当前财政赤字达到约1,600亿美元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再次成為唯一足以用於实施救援的资金池。
    北京可以利用其外汇储备来克服以出口和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的任何问题。
    但这种看法对於外汇储备是什麼﹐可以做什麼﹐以及不可以做什麼﹐存在著根本上的误解。
    首先﹐外汇储备真的是属於外国的。这些资金放在多个外国账户里。
    比如中国所持1.2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当中﹐
    多数都放在多家清算银行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名义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所开的托管账户中。
    中国所持欧元债券和多种其他投资品也都採用这种模式。
    政府可以把这些美国国债拿去给银行当资本。
    2003年重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资本结构时就是这样做的。
    在国内人民银行的资產负债表上﹐这些债券直接从现金与证券账户转移到股权投资账户上就可以了。
    但中国银行业的业务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内人民币市场﹐对外币的使用相对较少。
    2010年年底﹐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80%的资產和负债都是人民币。
    而在国际化程度最低的中国农业银行﹐这个比例达到95%。
    这就意味著﹐银行将获得他们不需要的资金(离岸资金)﹐用来补上他们所没有的那块资金(不良贷款)。
    但在银行迫切需要人民币资金用於国内之际﹐银行的一大块资金却以外汇的形式在海外冻结起来。
    解决方法看似很简单:卖出美国国债﹐套现美元﹐然后用美元买人民币。
    由此也就引出了中国外汇储备的第二大问题。
    中国的经济是封闭经济﹐人民币不可兑换。
    这就意味著﹐每次央行从出口商手中买进美元﹐就会相应地投放人民币:
    在央行的资產负债表上﹐外汇储备这种资產对应著等值的人民币负债。
    而卖出美元,必须相应回收人民币,进一步加深通货紧缩。
    如果中资银行(中资银行的大部分资產属於央行)想用美元买人民币﹐
    央行就将是在用新发行的人民币二次买进这些美元﹐形成人民币的二次投放。
    无论这样一种交易是如何构建的(无论是作為一种直接贷款、期权或货币互换)﹐
    在货币像人民币这样不可兑换的一个经济体﹐这都必然会造成通货膨胀。
    固然﹐至少有办法使外汇交易的时间拉得很长﹐而且可以儘量将通胀后果降到最小。
    如果这样﹐这种方法可能比简单地向银行注入人民币资金带来的通胀后果要小。
    但这不过是在努力控制通胀风险。而这种风险依然存在。
    用外汇储备救助银行的另外一个难点在於国内外持有银行股权的小股东的命运。
    目前这些股东持有银行股权的约25%。
    任何注资行為﹐除非完全依靠债务﹐都会严重稀释这些股东的权益。
    这些银行上市才几年﹐2010年刚刚进行了一轮重大筹资活动﹐如果股东权益受损﹐将令北京感到尷尬。
    所有这些徒劳的金融举措都是中国银行业和政治领导人所面临挑战的必然后果。
    中国创造的大部分财富都困在了错误的地方:海外。
    把这部分财富转移到国内只会製造严重的通胀压力﹐进而破坏国内创造的财富。
    中国很有可能成功应付过去眼下的信贷潮﹐為此它有可能动用一系列工具﹐
    包括在监管方面做出巨大的让步(无限期地推迟银行不良贷款入帐的时间)。
    但仅此而已﹐任何解决方法都可能需要敷衍了事。
    外汇储备无法提供很多人為中国银行业问题所寻求的干净、明确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