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资上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中国出口行业竞争力继续分化显然是大概率事件。
许多低附加值的或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可能会持续逐渐失去国际市场份额,
如纺织、服装、轻工、钢铁及其他金属加工业。
但在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国企业已经一定程度上完成早期的技术积累和资本积累,
正在从早期的粗犷式生产向精细化生产转型。
一些中国企业一直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产品正在经历从“低价格、低质量”向“高性价比”的转变,
其行业竞争力不断加强,也有能力对抗不断恶化的价格竞争和成本上升。
在这之中,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电子设备等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由于高附加值的属性,
出口应该不会受到实质性影响,在国际市场的市场份额还会继续上升。
对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从中期来看,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本地化生产率的提高。
过去10年,相对于人工成本13%的复合增长率,单位人工成本的复合增长率只有4%。
随着机械化率的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还会继续上升,应该可以一定程度上抵御人工成本的上升。
与此同时,OECD-WTO贸易增加值数据库显示,2009年中国的出口总额中国内增加值占比仅为67.4%。
换言之,中国全部出口价值中仅有三分之二来自国内,余下三分之一来自其他国家,
这一数字大幅低于日本的85.2%和美国的88.7%。
而根据制造业内的调研经验来看,国内增加值或许只有50%左右。
所以说中国现阶段,某种意义上来讲不是制造业出口,而只是加工业出口。
可见中国仍然拥有较大的空间进行本土化生产,通过将国外增加值向国内转移来实现竞争力的增强,增厚盈利能力。
长期而言,为了保持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企业需要不断地提高其全产业链管理能力、品牌定价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
从而可以逐渐完成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久的坚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