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升商网进出口贸易公司!

太升商网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1
  • 2
  • 3
  • 4
  • 5

网络精典博客转发

借鉴日本经验提升中国制造业

2014-09-05

    来自日本的经验显示劳动力成本上涨和本币升值并非削弱一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必然因素。
    1971年以前,日本一直采取1:360的固定汇率制,于1973年起才逐步推行浮动汇率制度。
    1970年到1985年期间,日元兑美元汇率从360大幅升值到250左右。
    签订“广场协议”之后的10年间,日元又进一步升值到100左右。
    同一时期,日本劳动力成本也飞速上涨,
    制造业部门平均每小时收入从1975年的2.95美元翻了四倍多升至1990年的12.5美元。
    然而有趣的是,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正是日本汽车制造业快速崛起的时期。
    1970年日本汽车出口总量还只有约100万辆,到1985年已经达到惊人的670万辆,复合增长率达13%,
    之后10年里虽稍有回落,平均出口也达到550万辆。
    1980年日本汽车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为16%,到1990年已经攀升至23%。
    面对不利的宏观环境,日本汽车制造商通过提升设计、质量、服务和品牌效应增强了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力,
    并且通过精细化生产管理削减制造成本,从而成功实现了竞争力的提升。
    这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不利宏观因素的存在反而能够倒逼产业改造和升级。
    日本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在那个艰苦的时期磨练出来的。
    首先是生产效率的上升,通常人工成本上升最快的阶段也是机械化率上升较快的时期,
    从而有效控制了单位人工成本的上升。
    其次,精益生产、Just-in-time 库存管理和看板生产体系,都是在那一个时期产生的。
    在制造业出口本应全面溃败之时,日本制造业却奠定了全球汽车业的龙头地位,
    直至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将底特律逼入破产的绝境。
    第三,通过不断创新,推出新产品如自动变速箱、电动窗户、电动天窗,吸引更多的客户,
    而且可以不断提高利润空间。
    日本汽车业与电子行业相结合,积极推动汽车电子化,彻底改变了汽车业的竞争格局。
    最后,就是通过综合实力的提高,提高产品形象,从而提高产品的定价能力。
    日积月累后,到了21世纪,同样配置的轿车,丰田和本田在美国市场上比同类产品的价格大约高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