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升商网进出口贸易公司!

太升商网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1
  • 2
  • 3
  • 4
  • 5

经济专题

中国经济的困局是如何形成的?(下)

2015-09-26

    投资分三块,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
    制造业投资,全国各行各业基本上都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
    比较生动的例子,生产一吨钢,低的时候只能赚一毛几;产一吨煤,买不了一瓶高级矿泉水。
    温家宝当总理的时候,我亲耳听他讲过两次,他说,不要说一般的制造业,连战略性新兴行业中的风能都“疯了”。
    因为各个省都想搞战略性产业,政府干预、政府计划,最后又是重复投资。
    类似无锡尚德这类企业的故事很多。所以从制造业说,我们不能指望投资有很大的提高。
    那么,就看基础设施建设。
    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地方政府投资。
    中国资金富足,但是由于金融改革没有到位,大量基础设施的资金不是来自于社会,而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各种形式的举债。
    有的专家说,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很大的空间,还可以依靠大量投资拉动GDP。
    我个人认为,这只是指出了一种可能性。
    中部、西部、西南部地区和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相比,投资空间确实很大。    但是关键是钱在哪里?现在地方债务风险高的问题已经很突出了。
    有人说,堵后门,开前门,发地方债。
    根据我对中国各级政府的了解,即使发债,也不是每个政府都能发债。
    如果严格按评级发债,我闭着眼拍脑袋推测,也只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一些债务情况较好的政府还可以发债,
    绝对不是全国各级地方政府都能发债的。
    而且,即使搞发债,也不可能像前几年那样大量举债。
    因此,政府发债的问题不是融资形式问题,而是规模还能否持续放大的问题。
    现在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变成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有些债权人已经到政府门口静坐,要求还债,问题很严重。
    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维持原来那种很高的增长速度了。    当然,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下来了,现在采取了一些措施,
    比如为了解决铁路债的问题和棚户区改造资金的问题,让国开行发债,邮政储蓄银行买债,绕了一圈来解决这些资金问题,这是可能的,
    我认为作为临时措施也是对的,但是不能放开了规模干,也不是长久之计。
    综上可见,从拉动GDP增长的角度看,我们出口的贡献不能给予太高的希望,消费率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平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是很好的事了。
    投资中制造业产能过剩,基础设施建设很难继续维持高增长。
    因此要想保住GDP增长7.5%左右的目标,目前只有房地产投资这个吹大泡沫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