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食品安全,或许可以追溯到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养殖阶段。
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除了转基因作物的出现外,更是通过农药、大棚等技术提升了作物的产量,让人们在不同的季节都能吃到新鲜的果蔬作物,但却也引发担忧。
农药是否会有残留?反季作物是不是营养价值不高,甚至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而从畜牧业的层面来看,喂养的饲料是否天然无污染?牲畜养殖环境是否清洁安全?
一系列的问题都直接影响到最终进入百姓口中的食品,但这一切更多的只能仰仗化肥企业、牛羊养殖企业的良心。
缺少了监管环节的食品生产,便如同脱缰的野马,它是横冲直闯还是温顺贤良,全凭自己的意愿决定。
农作物种植、畜牧业养殖过程少不了科技产品的介入,而现代科技对于食品杀菌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
食品安全确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其受污染的途径却并不复杂:外界污染与自身污染。
而要保障食品安全,切断来自内外两个层面的污染源便成为关键。
食品在加工的过程中,总要处于一定的环境中, 而这便是外界污染的来源,如水、空气,加工环境中的设备、容器,接触食品的加工人员等。
一般来讲, 对于水的杀菌多用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两种方法来进行。
紫外线消毒一般是通过波长260nm 的紫外线照射水中微生物,使其分子内部产生化学反应而死亡, 确保水的安全。
而臭氧消毒则利用臭氧具有强力消毒作用并且易溶于水的特性,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而空气灭菌的方法目前一般采用食品动态消毒机和等离子体弥漫技术来实现。
通过上述两种技术,都可以有效地控制空气中的微生物含量,避免空气中的细菌对食物造成二次污染。
除了洁净的外部环境,食品的内在污染也是需要十分注意的问题。所谓食品的内在污染,即食品原料、半成品内自含的细菌。
而针对不同类型的食品,也需要不同的杀菌设备和技术。
例如微波杀菌技术,就是利用由微小发生器、波导管理连接器和处理室组成的微波混合系统,通过极其微小的温度差异,对细菌进行处理,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面包片、果酱、香肠等食品上,经过处理之后,食品保质期可达6个月以上。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不得不提的技术便是巴氏灭菌法。
这种技术是将食品填充并密封于包装容器后,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特定的温度,杀灭包装容器内的细菌。采用这种技术,可以杀灭多数致病菌。
不过它也有局限性, 如无法杀灭非致病的腐败菌及其芽孢。
有了优质的食品源和经过严格杀菌的食品加工技术,是否就能保证食品安全无虞了?当然不是,这中间还要包括运输与储藏的环节,而这便需要食品包装贮藏保鲜技术的支持。
一般而言,流通中鲜活易腐食品的保质技术被称为保鲜技术,而使食品能够存放一段时间的方法称为贮藏技术。
人类的祖先在食品贮藏上曾费尽心思,通过晾晒、盐腌、糖腌,古代人们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和自身的智慧尽可能地将粮食保存的时间延长。
而到了现代,人们不仅开发出了罐藏、干制、冷藏、冻藏及添加化学防腐剂等多种食品保存方法,
更是研发出了气调保鲜技术、真空包装技术和冷链技术,使食品的保鲜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农作物、畜牧业技术的发展,杀菌技术的提升和食品保鲜贮藏技术的飞跃,使人类食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丰富,同时也让这些多余的食品更安全、健康, 保存时间也更长。
虽然,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不太受人们欢迎的添加剂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实际上,在安全范围内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反而会使食品的口感、色泽更加喜人。
技术的发展,是食品安全的保障,但也可能会是打破食品安全流通环节平衡的罪魁祸首,而应该向哪边倾斜,则完全掌握在负责食品加工环节的人们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