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精典博客转发
	    此文转载自天涯,觉得作者说的挺中肯的,特地转载与大家共同分享。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五层含义:
	    第一,首创精神;第二,成功欲;第三,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第四,精明理智;第五,事业心。
	    可以说,“企业家”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美国,每年大约只有4-6%的新生创业家。
	    即使是在这个被认为富有创业精神的国度,企业家作为一种职业,也只是少数人的专利。
	    今天在中国掀起的全民创业浪潮,正在将这项原本专属于精英的活动全面大众化。
	    然而,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决定了它不是一种大众属性。
	    激增的创业活动背后如果没有相应水平的企业家精神作为支撑,就可能是随时会幻灭的海市蜃楼。
	    全球观察创业组织(GEM)每年都会对各国的创业活动进行监测和调查。
	    根据GEM公布的报告,近年来中国的创业活动覆盖率连年攀升。
	    2012年,中国18-64岁的人群在新创企业中工作的比例约为13%。
	    这个数字在2013年是14%,在2014年则达到了15.5%。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群中识别出商业机会的比例并没有提升,
	    对自身能力抱有信心的比例却从2012年的38%下降到2014年的33%,有了明显的下滑。
	  创业是企业家在识别商业机会的基础上,用实际能力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过程。
	    但是失去了“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的能力——这两个创新活动中最核心的要素作为支持,
	    我们更愿意相信近两年来的创业热是出于对资本的追逐和潮流的跟风。
	    另外,创业作为一种成功率极低的高风险活动,本身也不具备大众化的属性。
	    根据2013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
	    近五成的企业年龄在5年以下,企业成立后第三年死亡率达到最高,达到9.5%。
	    甘于冒险是企业家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条,但绝不是普罗大众所具有的特质。
	    创业活动的特点几乎决定了今天的全民创业会变成明天的全民失业。
	    今天,这么多人之所以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创业大潮,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
	    活跃的资本和扶持政策在短期内大大降低了创业失败的成本和风险,
	    为创业者们建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温室。
	    于是,原本不想创业、不适合创业的人也纷纷加入创业军团,享受这最好时代的美宴。
	  但是,一切脱离本质的因素都是难以持久的。
	    热钱终究会散去、风口也有转移之时。
	    当温室里的花朵不得不面对自然的严酷时,今天过度创业的繁荣景象恐怕就免不了被打回原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