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升商网进出口贸易公司!

太升商网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1
  • 2
  • 3
  • 4
  • 5

网络精典博客转发

创业大潮中内容同质化成死结

2015-10-29

    此文转载自天涯,觉得作者说的挺中肯的,特地转载与大家共同分享。
    中国的创业者们从来就不缺乏敏锐的嗅觉,对于“热点”和“风口”的把握并不逊于任何人。
    在某些领域,随着创业者蜂拥而上,就陷入了“一热就进,一进就死”的怪圈。
  Groupon成功之后,国内的团购网站一度多达近6000家。
    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千团大战”后,存活率仅为3.5%。业内翘楚美团等也只是在2013年底才实现微利。
    可穿戴概念火了之后,全国有上百家公司在做手环,直到小米进入了该领域,其他品牌几乎都消声匮迹了。
  在热门领域里,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要远远大于需求。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年P2P网络借贷数据报告》,截至去年年底,P2P平台有1761家。
    而2014年全国P2P网贷日均参与人数为7.65万人。
    也就是说,摊到每个平台上的参与者仅为43.44个,比一些规模较大的创业团队人数还要少。
  而艾瑞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国内手机应用超过400万个。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平均每个手机上安装的App数量仅为35个。
    这也就不难理解在400万个App中,僵尸应用占到了八成之多。
  其实,在新技术发展的初期,大批创业企业涌入一些热点领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美国汽车工业在开始之初有2000多家汽车企业。
    在网络经济蓬勃发展的2000年,仅在硅谷就聚集了超过132万就业人群。
    但是,比起“所有人做同样的事情”,更危险的是“所有人用相同的方式做事情”。
    红海里催生不出令人激动的创新,反而充斥着同质的竞争。
  以手游荇业为例,第三方网站游戏葡萄整理了大量创业团队的产品后发现:
    这些产品中“和某产品很像”的占33.8%,“借鉴了国内游戏”的占22.1%,“借鉴了国外游戏”的占15.8%,
    而真正有原创性的游戏不到三成。
  无论在哪一个行业,大量同质化产品的出现必然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竞争如果不是以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为基础,就很容易走进价格战的恶性循环。
    从国内曾经的MP3乱战,到衰落的光伏产业,再到如今依然在价格战死胡同里苦苦挣扎的山寨手机,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
    在这些同质化程度高的行业中,难以产生赢家。
    其实,即使是在同一个领域里,企业也可以占据价值链上的不同位置,或定位于不同的细分市场。
    硅谷的创投教父彼得-蒂尔曾说: 互联网的核心是垄断而非竞争,创业公司应该去找到一个细分市场并垄断之。
    与其在浅滩中与同质的竞争对手撕杀、两败俱伤,
    不如深耕一处细分市场,与异质的伙伴一起形成共生、互生的良性生态圈。
    这需要整个创业者群体的智慧和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