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大跃进”(四)
2015-11-27
一个国家的经济要持续发展,最终要靠国内需求。
今日中国的百姓较之一百年前负担更重,我们今日的生活确实得到较大的改善,但是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这两点并不矛盾。
毛说,殖民地时代的中国百姓身上有三座大山,可是今天有无数大大小小的山头压在百姓身上。
百姓的身上插满了抽血的管子,每个领域的利益集团都想从他们身上吸上一口血。
教育、医疗、养老、住房这些大问题且不必谈,就连吃一碗泡面,也要为企业和门店的繁重税费买单,还有运输环节的路桥费、油费等。
靠劳动获得的财富大部分被利益集团攫取,剩余的资金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证,哪里有余钱去消费?
更不必谈提高国内消费需求的水平了。
非但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诸如民众的道德沦丧以及缺乏创造力等大多数问题,你只要耐心梳理都能找到一个总病根,那就是体制问题。
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一直在低端制造的怪圈里徘徊,为什么?
一是因为民众的劳动成果大部分被利益集团瓜分,口袋里剩余的钱财只能够支付低端消费;
第二,政府的手伸得太长,企业也往往要给利益集团交保护费才能生存,剩下的利润无力搞研发创新。
一方面市场上没有高端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利润被吞噬,
两相逼压,致使企业只能在低端、山寨、低劣的产品上残喘求生。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可惜我们虽然拥有狮子一样的民众,多数时候统领我们的却是羊。
民众的需求在萎缩,需求的层次更难有提高之望,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
国外与国内的市场都不行,制造业靠什么复苏?
《财经郎眼》我几乎每期必看,郎教授对中国制造业的拳拳之心可敬,可是我以为他忽略了危机的根源,即当前民众的消费需求。
国家的政策也是大力扶植制造业,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
然而,生产和消费就像经济的两条腿,消费在原地踏步甚至在倒退,生产却高抬腿向前,岂有不跌倒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