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资产价格(流动性)、汇率、央行的独立性上,问题已经积累到央行无法继续兼顾的阶段,
未来必须有所放弃,可无论是汇率连续贬值(领导不久前才说过,人民币不具备长期贬值的基础)、
流动性收缩(资产价格剧变)或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都将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剧烈冲击,
汇率问题和资产价格问题几乎涉及到中国的每个人,如果资产价格剧烈下跌,很多人将成为负翁。
这样的社会问题,央行无法承受,也不愿意去承受,你懂得内在的含义。
今天的资本市场,从数据上已经给出了迹象:过往很长时间,央行向市场不断注入流动性,形成的结局是汇率温和贬值,
但是,最近开始出现不好的迹象,虽然央行释放流动性,
但银行间拆借利率市场一周、二周、三个月和六个月几个非主流的利率开始走高,
这就是央行无法兼顾的最明显标志。
也就是说,此时央行释放流动性已经无法再压低利率,而是推动汇率贬值,
此时,央行继续印钞投放市场是无效的。
从12月到一季度,如果汇率继续贬值(估计是如此),央行已经无法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压低利率。
相反,汇率继续下跌,当贬值的压力继续加大的时候,央行就会转向收缩的周期!你没听错,我也没写错。
只要不回收基础货币,紧缩不会带来本币的升值,过往多次说过这一点。
继续单纯通过投放外储保汇率的可能性已经不大,最多是适度抛外储结合货币收缩的措施。
不断投放外储意味着外储进入居民手中,而央行的国际购买力下降(这意味着什么?),
央行不会持续单独使用这一选项,具体原因,自己去琢磨,如松就不说了。
所以,有了周行长以下的一段话: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人民日报》撰文.......今年“8·11”汇改以来,金融开放步步为营。
开放程度越高,不确定性也越多。
周小川在文中也强调,要建立国家金融安全机制、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有效应对极端情况下境外对我实施金融攻击或制裁。”。
这是可以载入史册的一句话,这段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我不再说,你懂得。
帖子为如松原创,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