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埋葬了中国人的幸福感
2016-01-08
作者:王开岭
对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没有处于理想的生存状态。相信多数人和我一样,甚至更糟。
大家都有一种感觉:不舒适。
不是身体,是说幸福感,我们的心灵舒适度非常差,无论你多么有钱、匹配多少家当,
你都不从容、不自主、不轻盈、不飘逸,就像翅膀上粘了太多泥沙,家具上蒙了太多灰尘。
我们有两个不合理:一个是制度不合理,包括社会规则、游戏。
一个是生活不合理,包括元素、构成和节奏。
林林总总的不合理,消耗了我们太多的情绪、光阴、心性。
我们不得不用大量精力去对付一些人生本不该进入的东西,就像眼里进了沙子,喉咙卡了鱼刺,你得花大功夫去清理、去排除。
这样,人生就显得很被动,疲于防范,疲于对抗和备战。
这种情形,我称之为“被动性生存”。
我以为,生活和准备生活,是两回事。后者只能叫“前生活”或“准生活”。
可大部分人就在这种“前生活”“准生活”中过完了生活。
青春、梦想、奋斗都抵押给了“准备”,而正式的生活始终没开始,我们就像《等待戈多》里的主人公。
何以如此呢?想要的东西太神圣太高远吗?
不,是我们的生存成本太高了,它把你消耗和锁定在了无限的准备上。
别的不说,一套房子200万、300万,且并非什么豪宅,就是普普通通一个窝,仅此一项,它就透支了你未来几十年的消费力。
房子就像磨盘,你就是那头团团转的驴子,不舍昼夜,眼蒙黑布。
前段时间有两部电视剧很火爆,一部叫《奋斗》,其实该叫《不奋斗》,
一帮只知谈恋爱、泡酒吧的漂亮小孩,天知道那房子车子、每天一套的时尚衣服怎么来的,这堪称天堂版的奋斗。
现实版的奋斗是一部叫《蜗居》的戏,我一点没用电视人的眼光去瞄它拍摄如何、叙事如何、剪辑如何,
我像大爷大妈看《渴望》一样被它吸引,我觉得它很棒,我看着最舒服。
我放弃挑剔,因为它点破了一个真相:房子是如何绑架中国人生活的?
它契合了我思考的问题:“准备生活”替代了“生活”,“被动生活”覆盖了“主动生活”。
很多人喜欢探讨剧中的“二奶”和性事,说实话那是个旧玩意,那玩意穿梭于每个剧。
只有房奴,是它的独立主题。
据说该剧曾遇停播,为什么?恐怕不在于个把荤语,那顶多删掉就完了,我想是它的主题得罪了人。
这些年无论影视还是文学,“房奴”这一重大的民生病灶竟无人触及,不知是迟钝还是选择性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