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以外汇计算的融资不增反减
2016-02-29
从历年的1月融资额来看,此前最高的是2009年1月的1.62万亿元。
听到这个时间,或许很多人会马上明白。
那是在雷曼危机之后大举推出4万亿元经济刺激举措之后的时期。
在中国,如果打算刺激经济,政府往往会要求银行增加放贷。
此次,存在相同情况的可能性也难以否认。
因吸取雷曼危机时的教训,中国政府对不计后果的投资保持警惕,
但为了防止经济的进一步恶化,又正在各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所需的资金自然来自银行融资。
为了改善房地産行情,中国人民银行放宽了住房贷款首付限制,
这或许也産生了效果。
但如果理由仅此而已的话,中国政府将只是在重覆以往的做法,
即在经济减速的局面下,又一次将银行变成「政府的钱包」。
不过,在面临地方过剩债务和企业过剩産能这「2个过剩」的情况下,
中国政府为避免重蹈覆辙,一直否认将勉为其难地刺激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融资增加的另一个背景浮出水面的是,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
虽然「融资增加」,但这仅仅是以人民币计算得到的结果。
实际上,如果观察以外汇计算的融资金额,则自稍早之前便开始持续减少。
假设人民币真的趋于贬值,那麽借贷外汇的话,偿还负担将加重。
借贷方当然将採取防范措施,即由借贷外汇转为借贷人民币。
除了1月这一特殊因素之外,
无论是政府的经济刺激措施还是外汇债务的压缩,
事实上都对融资增加産生了影响,另一个可能性。
那就是长时间无法实现盈利的「僵尸企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