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加强金融监管的趋势正加速
2016-04-11
在危机状态下的宏观政策之中,直接引入伦理观并不明智。
上世纪90年代,围绕向日本的住宅金融专业公司提供公共资金,
很多观点质疑救助引发泡沫的始作俑者算怎麽回事儿,
结果救助进展缓慢,导致了失去的20年。
而在美国,在讨论救助雷曼兄弟时,
管理层的高额报酬遭受广泛批评,结果引发了雷曼危机。
对于金融资本的暴利産生怒火是理所当然的,
但如果走向民粹主义,就将得不偿失。
之后的监管强化虽然确保了监管之下的金融机构的稳定性,
但在监管框架之外,导致影子银行日趋扩大,
犹如是在酝酿下一次泡沫。
我们需要的是社会整体成本和效益(便利)的冷静比较。
这并非意味著要将伦理驱逐出经济领域。
自80年代起,美国不平等就不断加剧,
如今,前1%的高收入阶层拥有整体20%的收入。
而获得高收入的是在股东主权的名义下获得股票期权的管理层,
而在二战前则是资本家。
这是英美通过经济激励来换取管理层应履行的忠实义务
这一伦理义务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