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升商网进出口贸易公司!

太升商网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1
  • 2
  • 3
  • 4
  • 5

经济专题

为什么中国选择卖地财政呢?(中)

2016-04-14

    于是一切都回到现代资本主义的一般投资过程:借贷-投资-收益-还贷。
    但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税收增加,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中国不想要那么缓慢的发展。
    资本只有高速循环才能实现高速增长。
    中国政府因此逐渐探索出一条道路。
    因为在中国,政府控制所有的土地。
    还贷不必等待慢吞吞的税收增长,可以直接通过变卖(当然实际上是出租)增值后的土地获取收入偿还贷款。
    尽管相对高速,但实际上贷款周期也经常是5年、10年,
    所以可想而知单用税收收入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就会慢的令人发指了。
    因此,这个过程大概是下面这个样子。
    借贷:银行控制着人民绝大多数存款。
    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没什么钱,也投资不了什么东西,
    但是合在一起就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贷款就从这里来。
    投资:将贷款投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
    收益:促进工商业发展,使得基础设施周边地价上升。
    通过卖地获得资金。
    还贷:用卖地获得的收入偿还贷款。
    这就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中心动力。
    有很多人以为房地产为当前GDP发展贡献最多。
    其实房地产本身不过是这个机制上的一个齿轮。
    更好的基础设施带来更多的产业,
    更多的产业带动周边地价上涨。
    卖地偿还贷款后就可以贷到更多的钱,就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吸引、建立更多的产业。
    这几拾年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这种不断反哺自身的高速城市化。
    实际上发明这条道路并不是偶然。
    中国当时逐步采取用经济发展来评估地方官员的体系。
    虽然这带来了大量的问题,比如污染,比如过分强调招商引资,
    但是确实让官员们开始主动思考如何让本地经济更高速的发展。
    他们想出了无数种靠谱和不靠谱的方法,
    不同地方的人进行了不同种类的尝试。
    其中也不乏各种极端的做法,既有把所有公营机构全部私有化的做法,
    也有所有产业全部公有化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