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专题
未来中国的实业消失之路却悄悄地走得如此清晰可见,为什么?
因为,中国房地产面临人口结构拐点和高库存重压,
制造业受制于产能过剩、高杠杆和低迷的外部需求,
这些都使实体经济背上了沉重的镣铐。
比如,刚刚出炉的2016年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
这是最近8个月以来首次回升到50%以上的枯荣线。
虽然,业内一些机构判断,经济出现了走稳迹象。
但其中,3月份国内钢铁行业PMI指数为49.7%,
依然处在50%的荣枯线以下,已持续23个月。
这也说明钢铁行业整体仍未脱离困境,
需吸取教训,避免生产过剩而导致暴跌。
在如今的楼市、股市泡沫下,中国的实业或将最终逐渐消失。
中国持续用货币推动资产价格,将会使实业走向空心化之路。
2008年底中国货币供应总量47.5万亿,
2013年末达到110.6万亿,
2009年到2013年中国高达63万亿的货币供应
远超1949年到2008年五十九年货币供应总量,
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30年以来一直保持着相当的GDP增长速度,
这些病态增加的货币肯定大幅超过了经济实际需要的货币。
而这并未引起显然的通胀。
2014年和2015年中国保持了低增速,低通胀的大格局。
众多机构和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已步入通缩时代,2016年现金为王。
这说明之前的天量货币并未流通起来,
大部分流向了打造城市的房地产、国企垄断的基本建设项目、
开发资源的重化产业上,现在又转向了A股一部分。
这样形成的通胀是隐性的,这使得中国经济金融化。
最终都会使得实业空心化。
因为任何一个企业的综合成本都是由通胀决定的,
而产品价格是有供需关系决定的,
所以,产品价格永远跑不赢通胀,
最后就会挤压实业的生存空间。
预计今年,阿根廷的玉米种植面积会减少两至三成,
就是这个原理,因为通胀推升了种植业的成本;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约拾年的时间,轻、 重工业产量减少了一半左右,
也是这个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