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怎么老是走向反面?
2016-04-18
若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做大蛋糕却会损害既有利益分配体系,体制未必会接受。
中国经济动能衰退,经济减速甚至硬着陆,早就不是新鲜的话题了,
中国经济过度依赖投资导致债务高涨,
建立在人口红利基础上的出口产业竞争优势不再,
大量的国有企业堆积无效产能日益变成僵尸企业 ……
这些理由也已经耳熟能详,
甚至,国内国际经济学家和著名机构所开出的药方,也都是一样的:
如加大国有企业改革或破产的力度、
提供有利于创新的法治坏境以实现产业的升级、
不应再多度依赖基础建设和房地产投资,等等。
然而,所有这些建议,真可谓耳朵里都听出老茧来了,
远的不说, 2008 年下半年,因西方金融危机影响,大陆外贸产业也受到冲击,
此时,各路经济学家所指出的问题,所提出的办法,不还是这些吗?
结果却是以「四万亿」为代表的更加凶猛的基础建设投资,
由于基础建设投资所对应的部门都几乎都是国企主导,
这又继续带动着国有企业野蛮生长,
于是,出现的却是与上述建议截然相反的进程。
而自从 1990 年代后期开始,所谓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建议,
包括吴敬琏等人所倡导的进一步改革「过大关」,
其实也不出上述范围,
同样的,出现的却是「国进民退」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迅速膨胀等相反的进程,
大陆当局不可能听不懂国际国内经济学家在说什么,
很显然,之所以采取选择这样的应对,
有超越于经济学逻辑的其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