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升商网进出口贸易公司!

太升商网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1
  • 2
  • 3
  • 4
  • 5

网络精典博客转发

回望新中国第一家倒闭的银行(五)

2016-04-26

    随后,未到期的储户也开始提前取走存款,
    并且同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谣言。
    海发行各营业网点前开始排队取钱,发生了大规模的挤兑。
    为了应对兑付,海发行规定了每周取款的次数、每次取款的限额,
    而且优先保证个人储户的兑付。
    但是由于挤提存款问题严重,次数和限额规定一变再变,
    使得储户每次能取到的钱越来越少,
    而每月可以取款的次数也变得越来越少,
    加剧了个人储户的不满情绪,
    而单位储户几乎都难以从海发行提出款项。
  超常的兑付压力,使得海发行的其他业务已经基本无法正常进行,
    应对储户挤提存款几乎成了海发行这段时间里的全部活动。
    同时,由于房地产泡沫破灭,海发行账内不少的贷款也难以收回。
    有的营业部为了减少储户挤兑,同时吸引存款,又开出了18%的存款利率,
    但此时已没有什么人愿意再把存款存入海发行。
    见在海南岛内无法缓解困境,管理层想到了以岛外的力量帮助恢复,
    于1998年5月在深圳设立分行,然而并没有起到任何实质作用。
    为保护海发行,央行曾急调34亿元资金“救火”,
    但对巨大资金缺口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随着挤兑风潮的加剧,海发行自身的违规经营问题也浮现出来。
    其中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
    有关资料显示,海发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
    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回股东手里。
    许多贷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入股的临时拆借资金;
    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内,
    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带走;拿来多少,带走多少”。
    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显然给海发行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