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面临功亏一匮的危险
2016-05-19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环境下,银行信贷的软约束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正让“僵尸企业”僵而不死,
也让中国淘汰钢铁,煤炭等传统落后产能的努力可能面临被消蚀的风险。
河南日报近日报导,为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河南省出台优化企业融资服务若干政策措施,
共七个方面26条措施,允许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中有市场前景、有信用
但暂时困难的企业变更行业标识,以获取银行贷款。
报导称,目前河南省已有多家煤炭、电解铝、钢铁企业通过变更主营业务,
保住了信贷规模不压减。
由此引伸出一个问题,今年重点推进的“三去一补一降”工作的主导者到底是市场还是政府?
若抛开上述地方性扶持政策的具体条款不谈,
仅为获取银行贷款就可以变更行业标识,
即使企业有良好前景,但鼓励企业公然变更行业标识的做法也等同于鼓励企业“造假”。
这种做法是否可取?如果再被各地仿效,去产能的努力或许真面临会功亏一匮的危险。
事实上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供给侧结构改革,
提出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及补短板是今年的五项重点工作,
但时间已快至年中,在地方等中央发文件,中央希望地方政府主动作为的回合中,
迎来了钢产品价格的大涨,也让“去产能”多仍停留在纸面。
今年4月下旬在钢铁大省河北,该省发改委副主任宋立民在被问及如何安置分流下岗员工和处置僵尸企业时就表示,
中央正在研究处置僵尸企业的政策,河北也正在摸底,
等中央政策出台后再结合河北情况出台政策。
时隔不久,环保部网站刊登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河北省反馈情况称,
河北省环境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违法违规上马项目问题突出,
部分重点工作推进不严不实。
减煤压钢是落实“大气十条”的重要任务要求,
经现场抽查,唐山市兴业工贸、鹏程实业、廊坊市新钢钢铁、邯郸市华瑞铸管等四家企业的三座高炉和10台转炉,
或一直未建成形成能力,或早已淘汰,或仍在生产,
但仍被列入近三年淘汰清单。
或许这也反映出在落实“去产能”这项工作中,
地方政府和中央决策层对政策解读和执行中存在的差异。
尤其是眼下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如何确保平稳有序推进才是重中之重。
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王小鲁在接受路透专访时就提到,
解决僵尸企业首先要明确到底是行政手段还是市场手段主导?
用行政手段就可能导致效率损失。
他认为,要处置僵尸企业就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强化银行的硬约束,
让银行通过市场标准来认定所要贷款的企业是不是僵尸企业,
再来决定是否放贷,而不应该由地方政府说了算。
“不能说这个地方要淘汰落后产能多少就搞一刀切,
好的坏的都要减产,事实上淘汰行业中也有好企业,
这种做法可能会把该发展保留的好企业也毁了。”王小鲁称。
上周人民日报援引权威人士的讲话中也明确提到,
完成“五大任务”,各级政府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带头作为。
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这项工作的“减法”色彩较浓,不可避免涉及人和钱,
即就业和债务问题,难度和要求都比较高。
文章称,去产能,各地要明确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
加大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等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
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
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