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债危机和债转股是那根稻草吗?
2016-05-30
过去2年内,发生实质性违约的已有16家企业的共计25只债券,
其中2014年违约债券数1只,2015年13只,
2016年前4个月内发生违约的有11只。
企业债的还款高峰集中在2016年下半年,
因此接下来信用债危机集中爆发的风险真的不小。
面对信用债危机集中爆发的高风险,
中国政府应对的措施无非就是两种,兜底或者不兜底。
兜底,则意味着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宽松。
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又会进一步对人民币施压。
不兜底,则意味着摧毁了国内信用债市场上的信用,
进一步加剧资本外流的风险。
尤其是在现行信用环境不透明的情况下,
投资者很难分辨出公司的信用高低、企业债的风险高低,
这样一来,很多投资者会选择逃离这个金融市场,
资本外流将会进一步加剧。
同样是由经济中债务、杠杆过高引起的政府近期推出的对策之一“债转股”,
也会给人民币带来类似的问题。
当国企实行“债转股”后,虽然表面上来看是双赢,
但是潜在的风险实际上转嫁到了银行系统。
同时,“债转股”也影响到了银行的贷款本金与利息的回收周期,
这本质上就要求央行给几大国有行输血,
否则,实行“债转股”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会收缩。
一轮轮的兜底下来,
最终靠的还得是央行的货币放水政策,
并最终施压给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