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需要改变的不仅是观念
2016-06-08
我们从“树立典型”一事来看看东北的思维方式和民众观念。
东北树立的英雄典型不少:王进喜,因为爱国,所以坚信神州有石油,
以至于跳到池子里用身体当搅拌机,靠这些能建好石油产业吗?
近些年,东北又捧出一个姓郭,自称傻子的“先进形象”。
这些思维方式无论在香港深圳,更不用说在纽约伦敦,
就算是在长三角地区,都是不可想象的。
试想,沉浸在这种思维环境中的官员和民众,怎么能充分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运行内涵?
这种思维方式和民众观念,估计只有鸭绿江对岸的朝鲜同志能超过了。
2003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13年之后的2016年4月26日,中央下发《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
中央力挺的心态不可谓不热切。
上述意见面面俱到。总体概括,大致可以总结为继续输血。
例如新的东北振兴计划,要在3年内投资1.6万亿云云。
可是输血能解决问题吗?
强大的东北衰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打的不仅仅是东北人的脸。
其实,如果思路不变,方式方法不变,这钱即便不打水漂,效果也是可以想象的。
东北问题,是系统性的、根本性的、战略性的。
没有刮骨疗毒的劲头,东北就走不出泥淖。
靠少数干部的更换无济于事,今年落马的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就曾在发达的苏州地区历练多年,
然而他并没有改变东北的困局。
振兴东北其实说难也不难,南方曾经上演过的,理论上完全可以在东北再演一次。
就在东北陷入困局的时候,南方的深圳却正在若干产业领域风生水起、领导世界。
东北问题的根本,仍是在于政府越俎代庖,市场缺位。
这个体制的节不打开,后面的一切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