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专题
高盛策略分析师MK Tang最近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债务规模的报告。
高盛通过观察资金的真实流动,推算中国过往几年的资金流和与GDP的比例:
背后的理论是,货币只有在信贷被扩展时才会被大量制造,
因此,一个能有效衡量“货币”的方法将能大致准确地衡量信贷的规模。
高盛发现了一些令人震惊的事情:中国实际上的信贷创造远远超过了公布出来的社会融资总量。
“去年金融系统制造了25万亿信贷,相等于2015年GDP的36%,
远超政府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量。
即使在对地方债券互换作出调整后,这也相当于超过社会融资总量数据约6万亿人民币。”
高盛总结,中国经济对信贷的依赖已经严重加深。
实际带动经济增长所衍生的信贷量可能比调整后的社会融资总额多。
就货币政策而言,由于降低基准利率降通常会引起更多的影子贷款,
我们认为,未来几个月7天回购利率的下跌程度将被局限,
除非经济增长大幅放缓。
中国杠杆恶化的趋势可能比我们之前认为的还要更快,
尽管我们早已预期债务总量对比GDP的比例在未来数年将持续上升。
相比起我们之前的预测,2015年经济对信贷的依赖已经严重加深,
并且需要持久且相当大的信贷流量以保持经济处于稳定增长水平。
这种规模的恶化肯定会增加我们对中国潜在信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风险的担忧。
这种在官方统计中无法监测到的大量影子借贷正是目前债务的最大问题。
由于无法监测,没有人能知道信贷的压力爆发点所在,
同时,大家也无法预测潜在的债务危机到时将如何蔓延!
债务和货币永远是所有经济体重大危机爆发的关键原因,
因为这两者代表的是一个经济体的泡沫和杠杆程度。
当金融体系制造的债务规模连监管当局都无法准确监测时,
隐匿在暗处的债务怪兽何时冒出水面无人能知。
当市场为一季度接近7万亿的新增社会融资总额惊叹时,
投资者不应忽略同时期不断出事爆煲的P2P债务。
也就是说,在强刺激下,作为债务链条最脆弱一环的P2P仍顶不住压力,
如果信贷增长放缓,结局将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