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资讯
在冲向战争的进程中,日本有几方面力量可以踩刹车。
首先是裕仁天皇,他是反战派,还因此遭遇过暗杀,面对战争动议,
他的一连串反问让将军们目瞪口呆,可明治维新以来,从没有天皇否决过内阁意见,
他最终选择了退让。
其次是海军,山本五十六是坚决的反战派,可他没勇气反对上级,
却主动提出“要打赢就先动手”,在反对错误决策方面,远没他在备战方面下的功夫多,
在决定开战的内阁会议上,海军竟将预计年损140万吨战舰的预测数据压缩了50%,
成了日本造船能力足以弥补损失。
负责人的解释是:反正天皇会否决。
第三是东条英机,他“反美”是为了拉票,未必发自内心,
可大权独揽时,各方送来的都是利好消息,完美而大胆的“偷袭珍珠港计划”放在桌面上,他敢否定吗?
那样他将失去政治基础,他用口号绑架了日本,可口号也绑架了他。
第四是日本外交官,来栖、野村等在国际社会拥有极佳口碑,
他们了解世界,是坚决的反战派,但他们谨小慎微,宁愿大船沉没,只要不先淹死自己,就绝不主动作为。
当时日本还有自由派,坚决反战,可他们朝中无人,民间亦应和者寥寥。
在大正(裕仁天皇的父亲)年间,自由派一度左右政局,
带来空前的自由氛围,却遭遇戾气剧增的局面。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各阶层变动极快,
可上层却相对封闭,这让人人都觉得自己利益被剥夺了。
有怨气,又缺乏政治表达空间,仇外成了最好的泄愤渠道,
在教育、媒体推波助澜下,“爱国主义”一家独大,
可透过这面扭曲的镜子,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日本,
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如意,日本民众将责任推给了“卖国贼”,
崇尚西方思想的自由派成为众矢之的。
近卫文麿是自由派大佬西园寺公望一手提拔起来的,
但西园寺本人差点在政变中被杀,他后期和近卫观点差异越来越大,甚至不再往来。
两人都反战,但近卫基于实力分析,认为开战必败,
而西园寺则基于“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的价值观,
反对为本国利益放弃道义准则。
事实证明,西园寺具有先见之明,在“偷袭珍珠港”决策过程中,
没有一个高层人物从道义立场上提出异议,
他们都是彻底的功利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