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升商网进出口贸易公司!

太升商网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1
  • 2
  • 3
  • 4
  • 5

经济专题

金融杠杆下的资产泡沫风险(五)

2016-08-11


    有人觉得要解决当下实体企业投资回报率的问题,
    就是要降低企业的成本,大家想当然的就会联想到政府的税收,
    这个我想大家看看大部分的企业真实的成本到底哪些占了大头。
    房地产泡沫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成本抬升综合到企业里恐怕才是最大的一块成本,
    举个例子:望京作为中关村科技创新的转移承接地带,
    过去几年承接了很多的IT互联网创业公司,
    一个1年工作经验的码农要最低工资问公司到15000,
    很多IT企业发现这个成本根本无法降低,为什么呢?
    我们简单的算一笔账,一个40平米的房租在望京是5000,
    稍微好一点的一室一厅基本要租金到8000-9000元,
    加上生活费用,你觉得一个码农如果低于这个水平的话,基本的生活都是无法保障的。
    比这些码农们工资上涨速度更快的是房价是租金是有之所带来的所有的成本的上涨,
    资产的膨胀带来的成本的提升恐怕已经成为了困扰企业最大的成本来源。
    国务院工作组安排下去做调研,研究为什么民间企业投资无法起来,
    有一部分团队汇报的竟然是因为银行抽贷,民间企业无法获得资金,
    然后例如山東省竟然传出了政府责令银行不得无故抽贷,
    这样的行政安排也真是让人醉了,要求银行必须下雨送伞,
    那么结果就是将实体企业的风险转嫁给了银行和金融体系。
    央行可以提供流动性,但却无法对于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进行抬升,
    无法让企业主动投资借贷,
    信用扩张,一方面是上述企业的投资回报率直接或间接的被资产泡沫侵蚀掉,
    而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在繁荣期内的过度扩张中提前透支了杠杆和信用,
    随着繁荣期的褪去,这些透支的杠杆和信用转化成为了债务问题,
    现有注入的流动性全部成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
    银行系统性风险增加下自然会进一步的收紧信用,
    央行对于货币端和信用段的扩张手段导致水管根本就下不去,
    水只能停留在金融体系内循环,金融体系内水多了,无论如何都是需要找到一个出口的,
    既然实体无投资回报也就自然而然的无投资需求,
    再加上风险预期管理,金融体系本身更加是不可能过去填民企杠杆背后的债务窟窿,
    那么结果就是民间企业不仅仅无力扩张信用,
    金融机构更是不会雪中送炭,持续下去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企业端的旁氏资金链断掉,无法循环,实体更加艰难,
    债务恶化可是刹不住车的,要么就是行政强制银行进入,
    将企业的杠杠和债务风险转化为银行体系内风险,
    当然很显然后者在当下的可能性已经很低了,
    那么前者的结果或许就是时间早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