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专题
财政政策的效力又如何?本身的限制是什麽?财政政策的主要问题在于效率。
比如在中国大陆,政府投资要见效快,不外是大兴土木搞基建带动生产
(投资教育也不外是建校舍,但盖好了校舍,师资哪里来?额外的师资是很长期的人力投资才能有的结果)。
要带动生产,就不能动用过剩的库存,因为后者已是算进了以往年份的GDP;
于是,一决定要大搞基建,水泥、钢铁等最低效率最老旧企业又「翻生」,
经济转型又沦为空谈。
那麽,假如政府不投资或少投资,把钱直接给予民众花费又如何?
一般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都认为,消费增幅有固定的长远均衡值c,
也就是说,要今年的消费率提高的话,往后的消费率便得减少。
这正是不少大陆和海外论者说的,要拼命提高近期经济增幅,代价是将来的经济表现要打折扣;
天下无白吃的饭。这个说法背后的道理是,短期而言,消费和投资是零和的;
今天多消费,投资减少,不能扩大生产,明天的消费就受影响。
所以,政府大规模增加民间消费,有不同的坏处,于事无补。
搞经济不是可以胡来的。
可以说,新凯恩斯学派面对流动性陷阱或类流动性陷阱的出现和对策,结论都是比较悲观的。
反而,与新凯恩斯学派对立的新古典学派比较乐观,
例如芝加哥 大学的John Cochrane就认为,
即使是用同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模型,观看其所产生的不同的均衡状态,
便可知道就算有类流动性陷阱初步出现了,模型本身的动态特性也不一定指向陷阱,
只不过新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的政策,在这些不甚悲观的均衡里,都没有什麽功效可言!
不过,讨论大陆经济危机也许不单纯在于研究流动性陷阱本身,
甚至不在于关注会否出现「硬着陆」;
大家留意到,日本陷入20多年的经济发展停滞,
但是 过程里没有出现过金融危机,银行也未发生过挤提。